首页 -> 2008年第7期
高职实操能力的培养目标与模式特征
作者:陈建环
高职实操能力培养模式的特征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与高职教育定位的趋向成熟,前些年普遍存在的模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的现象逐渐得到纠正,高职教育正在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符合高职教育要求、体现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得到开发与完善,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系列已经基本形成,专业课使用高职教材的比例超过了95%。“双师型”教师比例的提高与生产型实习设备的迅速增加,使高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逐渐与社会要求贴近,这些都提升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都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都强调实操能力培养。近年来,本科教育为了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在强化实操训练。显然,不同层次教育的实操训练需要具备各自的特点,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应体现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与中职生相比,高职生应具有较宽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能够适应行业的多个岗位,或适应某一岗位群的需要。因此,高职实操训练必须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之上,必须对贯穿于操作技能的技术理论同样重视,并且应培养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目前的实操教学受到技能大赛的误导,片面强调某一职业单一的、局部的技能熟练。例如,前不久在广州市举办的2007汽车维修技能大赛,最后决定冠军名次是在蒙上眼睛的前提下,全凭手感,将由几百个零件组成的发动机安装起来。某些学校的领导竟然提出高职学生应向此看齐。为确定比赛的最终名次而采用这种超常方法,无可非议,为了某一专项竞赛,让学校与学生采用这种非常方式,投入大量的教学资源,进行强化训练,也尚可理解。但日常的实操训练如此要求就未免狭隘片面了,也不可能、不现实。高职教育的学时与资源都是有限的,针对某个职业的实操训练不能局限于一两个技能点上。高职教育的实操训练尤其要注意在技术含量与岗位宽度上区别于中职中技。
应贴近生产环境,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高职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目标是针对某一岗位群而非某一具体设备的,并且应有相当的管理协调能力。因此,采用贴近生产环境的实训场地是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现场工艺能力与生产的协调、组织、管理能力。有些学院建立了模拟车间,提高了实训效果。例如沈阳航空职业学院,建立了一个模拟企业数控车间管理方式的实习基地,在企业生产管理专家指导与实训教师的辅导下,让学生自己担任车间主任、工艺员、生产调度员、工具管理员、检验员、数控设备操作员等。在实训过程中,教师是配角,学生是主角,分析设计图纸、毛坯选择、工艺方案确定、加工方法选择、工艺参数确定、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数控机床操作、零件检测等各项操作都由学生完成。又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践了工学结合新模式,针对不同的企业设计不同的合作方式:一是由学院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服务,将企业引入校内,成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职场体验”的训练岗位;二是学院与企业合作打造“岗位承包”模式,学院承接企业生产流程外包业务,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开展生产活动,学生交替进行顶岗工作。暂时不具备此条件的高职院校,有必要在毕业实习中加强对生产环境的综合了解,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到企业顶岗实习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应使创新训练与技能训练相结合高职学生供职于生产第一线,直接接触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从自身认识经验中获得;二是由有经验者给予方法指导而获得;三是从教育教学训练中获得。其中,教育教学中的训练是最佳、最有效的方法。创新能力培养应以教育教学活动为主要途径,以训练为主要方式,在课程设计、工艺设计等实训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创新氛围,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鼓励创新设计,在考评环节上体现创新分值。
应紧跟行业新技术的发展,以人为本,体现职业拓展、岗位迁移需求高职教育不应陷入单纯注重技术的狭隘境地,切不可背离教育的本质,应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一种使学生今后能够根据自身个性特点与社会需求,主动地朝着最能够发挥自己优势和才干的方向发展的人才培育机制,对实操能力的培养也要体现这一点。高职实操能力培养不应局限于传统的一般的职业能力,应体现本行业最新应用技术的发展;不应局限于熟练掌握基本操作能力,应训练学生获取新技术的能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等综合实践环节应成为提高技术能力训练水平、实现职业拓展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普林林,董兴.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造[J].教育与职业,2007,(1).
[2]陈业宏.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规格、要素定位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7,(3).
[3]龙飞文.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调查分析及改革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7).
[4]汤振宁,梁日辉.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辽宁高职研究,2007,(4).
[5]方晓红.高职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J].现代企业教育,2006,(8).
[6]甄凯玉,贾丽丽,陈志学.综合职业能力探索与培养[J].石家庄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7]张旭翔.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7-09-02.
作者简介:
陈建环(1963—),男,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创新教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