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高职学生专业创新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作者:罗凤姿 孙 丽 罗 斌




  摘要:高职院校应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进一步完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高职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应注重推进学生素质测评工作,构建灵活、动态的考核模式,评价标准要科学,必须既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又有利于创新意识普及。
  关键词:高职;专业创新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与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对高职教育而言,如果说在工业经济时代培养的是以机械化为标识的技术工人,那么在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所培养的应该是以创新为灵魂的专业型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专业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学科门类齐全,是知识传承、创新与应用的主要基地。借助一个建立在广泛支持和参与基础上的专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与评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作风意志,有助于创新人才及成果的脱颖而出,而且能够对培养与普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实施监控。通过参与和实现专业创新,学生甚至可以在校园里就开始逐步实现成为社会财富创造者的梦想。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质量观,同时建立科学、完善的专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在学生专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评价重知识、轻能力,指标单一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包括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要求、对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要求、对学生通用能力的要求以及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方面的要求,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因此,在评价体系中,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智力因素,还要评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传统的闭卷考试从考查的内容到考查的形式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许多情况下只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背诵、训练与复现能力,而不能全面地、完整地考核学生的素质结构,如毅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对学生专业创新能力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与促进作用。
  评价过于功利化现有的评价观鼓励学生冒尖,许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教育都强调选拔功能,这样,评价就演变成了选拔学生的工具。这种定量化的评价体系从表面上看比较准确合理,而且也能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创新思想的普及。但这种旨在选优拔尖的评价方法不可避免地使得绝大多数学生无缘问津,使得需要用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才可能有所收效的活动,参与面越来越窄,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普及深入。而且对于参与的学生而言,容易出现为避免选题失败而回避风险的行为,使得原始性创新思想受到扼制,甚至可能导致某些学生在人格自律方面产生缺陷,导致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等现象的发生。
  实践性教学评价不够完善理论教学的评价体系相对完善,而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等专业技术创新型人才,因此,高职教学应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适应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采取第一手资料对实践教学进行定量评价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往往是分开的,很多课程的实践部分单独开设为一门课,实践考试成绩独立,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考核脱节的现象,这种倾向背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建立高职学生专业创新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要点
  
  评价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新能力,但会促进或抑制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从而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创新能力”。因此,考核方法与考核内容必须围绕这一思路展开,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
  应注重推进学生素质测评工作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一些原因,许多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这给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为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参与日常素质拓展活动、参与社会实践以及各种技能考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大力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建立以教育管理学分制为基础的素质评价体系。教育管理学分制是以学分计量为手段,以学生必须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教育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要把教育与管理的内容量化为学分,分别制定分值比例,建立学生学分档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教育管理学分项目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专业知识与技能、个人创新与实践、身心素质等,涵盖了学生参与人文素质讲座、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科技活动、文化体育竞赛、专业技能考核比赛的情况,以及个人文明礼仪、行为规范、自我管理、违纪情况等各个方面。同时,应建立以综合素质测评为基础的评优、奖励机制,把学生的素质测评分数作为学生能否评奖、评优、毕业及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并把每个学生各学年的《综合素质评定表》作为归档材料放入学生个人档案。教育管理学分制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规划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参加教育活动,达到最基本的发展目标,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管理的局面,使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自觉参与各项活动,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既可为学生工作提供一个平台,也可给学生指明个人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应建立灵活、动态的考核模式实践是专业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目标都应从实践活动开始,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每一次活动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具体操作行为,判断学生对学科原理与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知识进行具体运用的能力,对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加以分析,以实践情况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学目标间的差距,从而调整教学安排。因此,考试内容、方法不能像传统的段考或期考那样,单凭一张考卷作出评价。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考核评价应在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每个教学目标都要安排灵活多样的考核内容,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考评方法可以有检验测量报告、工艺技术考核、口试答辩、笔试等多种形式。同时应试行提供多次考试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在实际应用环境中才能较好地做出评价。若想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需要为考核活动创造真实的应用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考试方式的变革将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传统的一味追求分数的“见分不见人”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下培养的学生,将无法适应灵活多样、开放、动态的考试方式。
  评价的标准要科学专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可以有多种,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对高职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时,学校应大力倡导个体内差异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将评价对象以学生自身为参照点的一种评价类型,即将评价对象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或者对评价对象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有利于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一方面,它是以个体内差异理论为基础的,评价时考虑了评价者的个体差异,因而更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自身专业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求知欲、好奇心及成功感的形成;另一方面,在评价过程中不会给被评价者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自豪感,有利于形成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不断地投入到新的创造活动中去。同时,还应灵活地运用绝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指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以某预定目标为客观参照点,在评价时将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评价每一个学生的达标程度,故又称为到达度评价或客观标准评价。绝对评价的标准比较客观,如果评价是准确的,那么评价之后,每个学生可以明确与客观标准的差距,若差距值不大,会激励其积极上进。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针对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客观标准。影响学生学习水平的先天与后天因素有一定的差异,若要求达到同一客观标准,个别学生与客观标准差距过大,会使其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创新能力了。不同的学生可以异步达到客观标准的要求,应允许学生提前或落后一步达到同一客观标准。对于提前达到标准的学生,应积极创造条件,使之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对于落后者,一方面要认同并承认这种现象的正常性,这是人的认知差异与学习情感差异的必然反映,另一方面,应激励学生对照标准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帮助学生制定改进与矫正的计划,使学生早日达到客观标准的要求。尽管在达标时间上滞后,但最终结果会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感受,从而为进一步提高与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评价体系必须既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又有利于创新意识普及要实现普通育人与个性育人相结合,既鼓励专业创新人才与创新成果脱颖而出,更要着力于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普及。高职学生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种大众性、普及性不仅为每个人提供参与专业创新及探索性学习的机会,还要求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会应用各种资源,不断发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既要反映推动这项工作的政策举措,又要鼓励受教育者群体积极参与,使专业创新活动成为“只要跳起来,人人都能够得着”的现实目标。可通过“创新学分制”、“科技创新奖”等方式,鼓励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或取得发明、专利,发表优秀论文、优秀设计,获得其他突出成果,这不仅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创新意识、创新观念的普及。也可通过“学习优秀奖”、“学习进步奖”、“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奖等方式,使更多的学生在求异性思维、敏锐的观察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鼓励,同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使专业创新活动得到普及。
  
  参考文献:
  [1]李建明,邓朝霞.目标逆向教学法对学生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J].职教论坛,2005,(9).
  [2]赵学勤.创新能力培养与学生质量评价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
  [3]首珩.高职学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5,(1).
  [4]易小娟,范优铭.高职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5]姚世龙.职业技能培训与创新能力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1,(4).
  [6]刘瑜.关于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4).
  作者简介:
  罗凤姿(1964—),男,湖南宁乡人,硕士,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孙丽(1979—),女,湖南长沙人,硕士,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罗斌(1973—),男,湖南双峰人,硕士,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