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对重庆职教城职业教育的调查与反思

作者:丁 华




  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目前,尚缺乏具有权威性的民办教育管理机构,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沟通,对民办教育的管理缺乏权威性的规划、统筹与协调。民办学校内部管理也存在问题,如有的学校在招生时夸大承诺,乱收费、高收费,严重影响了民办学校的形象。民办教育的经费主要来自学生学费、个人财产投入、社会捐资等,这部分资金毕竟有限,因而经常面临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民办学校申请贷款、得到国家资金扶持相当困难。
  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实践证明,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相对较高,教学设施、实习实训设备、教师培养等等,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2000~2005年,重庆市地方财政对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虽然总量不断增加,但在GDP中的份额、在全市经费开支中的比例却逐年下降。2000~2005年,重庆市地方预算内教育经费用于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支出,由2000年的28828.9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41142.4万元,年均增长8.54%,而同期财政支出则年均增长41.78%;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占全市GDP比重由2000年0.18%减少到2005年的0.13%,在全市财政开支中的比例由2000年1.42%减少到2005年的0.66%。在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中,人头经费占72.6%,公用经费占18.8%,基建经费占8.6%。公用经费中有19.55%用于设备购置(每个高、中职生年均仅39元)。经费的缺乏使多数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改善步伐缓慢,不少院校实习实训基地设备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少数院校甚至缺乏必要的专业教学设施,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推动重庆职教城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
  
  加大统筹,加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政府统筹力度,落实各级政府部门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强力推进重庆市,永川市两级政府在职教基地建设中的统筹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统筹管理、资源整合、城校互动、学校布局调整与投融资协调等方面的作用,将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作为重头戏,加快建设步伐。今后5年,国家将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因此,抓住机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示范院校、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示范专业与精品课程、职教扶贫助困等基础能力建设,对于推动职教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积极改革,大力创新为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行政主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职业教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状况,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各类职教资源,走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的办学道路,积极鼓励和探索创建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联合体,积极稳妥地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化职业院校特别是公办职业院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内部活力,增强职教基地院校的软实力。要认真打造区域性、开放式、资源共享的职教实训基地,进一步探索普、职、成三教互联互通的机制,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要主动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积极扩大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在管好现有存量职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继续扶持和发展优质的民办教育,使职业教育格局呈现出良好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多方筹资,加大投入要积极争取各种资金投入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优惠政策的宣传,同时要认真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以一种更为优越的软硬件环境争取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职业教育。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落实将城市教育费附加资金的3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统筹农业部门、扶贫部门、劳动部门的培训资金,整合有效的培训资源,做大、做强、做活职业教育。
  提升内涵,完善互动(1)学校各类设施与城市设施应实现互动共享,涉及各方的资产所有权及收益的核算与分配问题,应通过协商解决。(2)学校教育与社区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应有效结合,在构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方面,探索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互动、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和有效机制。(3)校际应实现互动与资源共享,建立校际实现交流合作与资源互动共享的有效机制,实现教师互聘、教学互助、实训互用、学分互认。
  适应社会,贴近市场(1)必须大力拓宽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发展空间,努力营造高技能人才在社会上有地位、在事业上有前途、在发展中有作为的良好环境,循序渐进地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2)各类职业院校要面向市场,贴近市场,大力推广订单培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还未能形成可在全国推广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由于历史原因,中西部其他地区与重庆职教城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有较多的类似,重庆职教城的实践对于探索与发展我国中西部长期滞后的职业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丁华(1987—),男,重庆市人,重庆文理学院法政系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专业2006级学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