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2+1订单式”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陆春华




  从学院教学角度来看,“2+1订单式”模式的实施难点在于“1”,也就是一年时间的校外实习。通过这一年时间,可以使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理论学习同实践学习有机结合。学生到企业实习,既培养了学生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在“1”的实施过程中有几个方面要注意:
  (一)学生的心态
  学生是实施“2+1”模式的主体,他们的心态是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和企业实习虽然属于同一教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但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学校的管理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存在很大不同,学生对“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化,在心理上受到一定的影响。进入企业实习后可能会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心态:
  一是不适应。学生对于环境的转变,角色的变化无法适应。对于从相对宽松、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突然转变为讲求效率,纪律严明的企业管理制度不适应。
  二是不安分。学生一旦发现有更好、更舒适的岗位就有可能提出转岗申请。企业拿出岗位让学生参与一年的实习工作,必定做了详细的计划和安排,非常忌讳实习学生转岗,会打乱企业的计划与安排。
  三是不思进取。此类学生虽不会随意离开实习单位,但是认为岗位是学校和企业安排好的,不需要很认真地去完成任务,企业的规章制度也可遵守,可不遵守,或者在岗位不用心学习岗位技能,不认真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对于第一类学生,学院、指导教师、实习企业应给予积极的心理辅导,大多数学生经过了“磨合期”后会适应。对于第二类学生,学校则需要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如果学生能找到更好的实习岗位,学校虽不会强加阻拦,但要有审核制度,不允许不完成实习计划的事件发生。对于第三类学生,校企合作双方应出台相应考核制度。虽然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但是不排除一定比例的淘汰制,给予合作企业选择学生的空间。目前本专业准备将5门偏向技能操作的专业课分为校内教学实训和校外实习两部分,考核分为校内考试和企业岗位考核,学生要是无法通过企业考核,不能完成实习计划,可能拿不到毕业证书。这样可以防止第三类心态影响实习计划的实施。
  (二)合作企业的考察、选择
  教育部周济部长对高职毕业生提出了“银领”的定位。笔者认为“银领”在本专业的定位就是连锁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对于开展“2+1订单式”模式的专业自然希望合作的企业越多越好,但是在选择合作企业前,必须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有几点可以作为选择依据:
  企业岗位多、人员需求量大企业提供足够多岗位,“订单式”人才培养才能实施。为此,本专业选择的合作企业应是需要大规模扩张或者本身已经具备相应规模的企业,同时企业能提供相当比例的基层管理岗位以培养“银领”。
  企业有系统的人才需求计划和岗位设置由于“2+1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针对企业特定工作岗位技能和人才需求开展教学的,因此企业所提供的人才需求计划和岗位设置必须明确,否则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就难以满足企业特定岗位的需要,对专业“订单式”培养工作必然造成负面影响。
  具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设施与设备企业必须拥有与本专业教学实践相适应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设施与设备。实习期间操作设施设备的时间和内容必须符合实习教学计划的要求。
  在决定“2+1订单”模式合作企业前,校方应积极与合作企业沟通,签订好合作合同,以防止以下事件的发生:(1)企业单纯地把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要使企业明确认识到,支持和积极配合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不只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企业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的关键。要使企业管理人员主动参与课程设计并走进课堂授课,积极调动实习学生对工作的兴趣和激情,锻炼他们的工作实践能力,以完成实习任务。(2)把实习当形式主义。要避免实习仅仅是形式上的看一看,听一听,试一试的简单应付。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习是为了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和综合素养,单纯形式上的走过场,无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实习教学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
  建立相关制度校企合作双方应制定《实习教学管理规定》,作为本专业开展实习教学的依据。在《规定》中,应制定实习计划,安排组织机构、过程管理和成绩考核等内容。同时需要制作相应表格对实习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如《学生实习协议》、《实习工作计划安排表》、《实习申请表》、《实习变更单位申请表》、《实习考核鉴定表》、《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记录表》等。
  建立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可使实习教学计划落到实处,使各种规章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建立学院、教务处、系、企业的管理监控体系,明确实习指导教师(包括企业带教员工)的产生原则,明确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和工作范围、指导教师的考核等。
  建立校企双方的实习管理协调机构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处理实习中的有关问题,如学生实习成绩考核认定的纠纷等等。
  
  参考文献:
  [1]李迈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改革走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5,(34).
  [2]张喜春,等.高职新“2+1”教育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6,(33):32-33.
  [3]冯伟国,陈元靖.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初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4]余群英.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1):43-45.
  [5]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6):41.
  作者简介:
  陆春华(1978—),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连锁经营配送中心运作管理以及特许连锁经营。
  (本文责任编辑:王菊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