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高职生职业意识教育融入企业文化的思考
作者:罗淑云
融入企业文化的职业意识教育的思考
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前提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意识的认识与态度,决定着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走向和力度。职业意识决定着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又决定着职业道德、敬业程度、工作效率与工作效果;职业意识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融入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对于企业和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领导应高度重视,引进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思想,在全校形成全员化、职业化的共识与氛围,走出重就业指导,轻全程职业意识培养的认识误区。
引导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是核心职业基本知识是职业人理性职业意识逐渐形成的基础,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引进企业文化和管理思想,并引导学生对不同企业文化的认知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企业的文化,认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特点,使学生具备现代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未来任职企业的文化认同感。有了这种文化认同感,高职毕业生就能根据企业文化的要求,自觉、主动地对自己的行为、思维方式进行调整,使自己尽快融入新的组织中,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实现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实行产学合作的教育模式是关键职业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很多,高职教育的特性决定了职业意识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走出校园,到企业中去,与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实际相结合,实行产学合作模式。产学合作能使学生接触到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真实情况,能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获得对企业文化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个渠道,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又能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只有这样,企业文化理论知识教学才能符合实际,职业意识教育才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才能对毕业生就业发挥积极作用。
管理方式的改革是条件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手段方法往往差别很大,管理模式偏重对学生进行制度性的“硬管理”,学生无法通过学校的管理行为领会到企业的管理文化。这种管理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牺牲学生的人格、尊严为代价的,而企业的管理文化是“以人为本”的。学校应借鉴企业管理文化的经验,对学生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但现阶段对学校的所有管理工作都实行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可以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建立企业文化仿真系统。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充分调查,在校园内模拟某个或某类企业的文化原貌,尽可能将企业的理念、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制度、形象等基本要素移植到校园内,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对实训基地进行设计,构成实训基地的“软件”设施,使学校具备企业的氛围,使学生在校内也可以培养企业文化素质,掌握职业人所应具备的职业意识。
参考文献:
[1]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2]包发根.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学校——高职院校如何全方位、深层次推进产学研结合[J].高等农业教育,2005,(2):78-80.
[3]许晟.略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及其实施方案[J].教育与职业,2007,(6):94-95.
作者简介:
罗淑云(1977—),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管理。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