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创新

作者:栾永斌




  (三)工作方法
  劳动教育法劳动教育是实践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劳动中,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体力为企业工作,加深了对责任关系、道德关系的理解和体验。通过劳动的实际效果,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感受,使其获得情感愉悦,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可以教育学生以勤奋劳动为荣,以不劳而获为耻,树立积极的劳动态度,抵制好逸恶劳的思想;可以养成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风气,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辅导员可以通过学生的实习心得了解学生劳动后的实际感受,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预防教育法教育者要针对学生可能或将要发生的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事先进行教育,防止思想问题与不良行为的发生,或者将其制止、消灭在萌芽状态。如针对实习学生出现的各种不适应问题,可以通过预防教育提高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但教育者不应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进行分析和判断,只需抓住关键人、关键岗位、关键时刻进行重点预防,防止意外发生,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自我改造法自我改造法是学生在实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剖析,自我批评,提高自己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一种自我教育方法。它能够体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高度自觉性与能动性,促进学生按照正确的目标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升华主观认识,使之符合客观世界的发展要求,逐步实现自我完善。辅导员要督促学生在实习中加强自制、自律、自省,从而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改造的目的。
  目标激励法期望理论认为,个体对目标看得越重要,实现的概率越大,目标本身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辅导员和指导教师要通过设置、树立理想与目标,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增强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进行目标激励时,要根据激励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目标的内容与层次。如对道德品质较弱的学生,应选择一定的道德目标对其进行教育;对学习、工作动力不足的学生,应选择事业目标推动其发展;对社会责任感不强的学生,应选择社会政治目标对其进行激励教育;对表现好的学生,应帮助其树立更高层次的目标,使其不断发展等。无视教育对象的具体实际,笼统进行目标教育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
  感染教育法它是使学生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体和环境的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企业大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先进人物的人格感化、高雅环境的陶冶、企业文化的熏陶等都将思想教育寓于一种情境当中,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乐于接受教育,并对教育内容保持积极兴奋的情绪,能够比较自然地、潜移默化地接受某种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四)工作内容
  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适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在身份转换中健全身心素质,提高适应能力学生参加实习需要一定的体力,需要身体各器官的整体配合,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观察能力,胆大心细、遇事不慌的应变能力等。实习初期,很多学生会因为身体原因无法适应,产生倦怠情绪。另外,不同的生活环境、繁忙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严格的规章制度,无一不对他们过去长期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产生较大的冲击与挑战。学生从在家庭和学校中的主角地位突然转换成配角位置,从备受呵护的孩子,变成毕恭毕敬为企业服务的员工。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将会引起他们的情绪波动。学校应与家长进行积极沟通,加强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增加行业职业道德与工作性质的培训,使学生明确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尽快调整心理状态,进入工作角色。
  在文明教育中完善人格素质,树立基层观念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缺乏自理能力及吃苦耐劳精神,在先人后己、艰苦朴素等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上表现不佳。有的学生好逸恶劳,有的缺乏精神追求、贪图物质享受,有的甚至存在说脏话等不文明现象。这些表现看起来似乎是小事,但如不加以教育和改正,将会影响其日后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完善。另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学生实习时尤其需要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这就要求学生能够静下心、吃得苦、耐得住寂寞。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很多学生不屑于最基层的锻炼,不愿意参与基层岗位的实习,缺乏吃苦精神。因此,教师必须把道德文明教育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加强对大学生的吃苦耐劳教育,要求学生做好吃苦准备,磨炼其吃苦的意志和品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职业素质,培养职业道德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才素质与用人单位对接的首要目标。对大量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敬业合作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工作态度。然而,目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缺乏社会经验,独立工作与生活能力较弱,缺乏合作精神。另外,现代社会中,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都从自身职业特点出发,确立了具有本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借以调节和约束职业行为。教育工作者在工学结合实践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大力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基于学生的实践经验,可以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开展讲座、组织优秀毕业生返校与在校生进行座谈等,现身说法,教育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遵循各行业的道德准则,规范职业行为,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意识与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葛永明.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36.
  [2]陈国海.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96.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0.
  [4]倪杰.管理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90.
  [5]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43.
  作者简介:
  栾永斌(1962—),男,辽宁大连人,硕士,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