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情感因素与学习方法关系的调查与启示

作者:罗江宁




  
  调查带来的启示
  
  第一,学生在校学习的前期,应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针对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方法针对性不强,对自己、对语言学习情感体验复杂等情况,以及刚入学新生新的动机,对课堂学习充满新的期待等特点,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平台,发挥自身对学生学习方法形成和使用的直接影响。可采取问卷调查、小组讨论、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包括个性、认知风格等情感因素作出诊断,为培训群体的划分,选择需要训练的学习方法及训练方式提供依据。依照笔者的经验,讲座式和教材渗透式相结合,是教学初期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幅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调整心态,积极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任务,不致影响教学计划,为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打下基础。研究结果证明,笔者的两个实验班在第三阶段的调查反馈中,无论是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还是善于利用资源,包括勤查字典,主动请教老师等方面,较第一阶段都有较大的改善。
  第二,学生在校学习的后期,应突出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和教学任务的指向性,丰富学生的主体色彩。针对高职学生在前一阶段掌握了一定学习方法、对英语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归纳、分析和分类等学习能力有所提高的情况,结合学生渴望交流、想进一步了解外国文化或备考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需要,通过渗透模式的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其自信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这一阶段应间接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伙伴式的小组学习互相纠错,教师对学生在交际中所犯的错误坚持宽容和“点到为止”的纠错原则,维护学生在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他人方法过程中的自发性和冒险性情感因素。
  第三,进一步加强高职英语课程建设,优化语言输入途径,为构建符合高职学生个性化需要的学习策略体系提供充分的资源支撑和有效的评价反馈手段。首先,要确立针对培养高职新生英语学习方法的阶段性诊断程序。分为开学前、学期中和学习结束若干阶段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和情感状况的调查分析,建立学生档案,为教师及时诊断、有效监控和反思教学提供依据。其次,要建立科学完备的评价反馈机制。把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与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结合起来,一改以往“教什么就考什么”、教考不分的状况;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协调发展;把师生的教学互评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再次,要把课堂学习活动延伸至课外。贯彻“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精神,创新合作式学习活动形式,发挥选修课和学生社团在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当中的影响力,丰富学习文化,活跃学习气氛。教师可以采取“分类不分班”的形式,定期举办集中学习式的“语言学习方法训练研讨班”等主题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最后,要加大对教材的科研力度,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笔者的实验显示,通过教师合理地调整课文讲授顺序,整合其中的知识点和技能训练,加强其关联度,有78%的学生能领会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84%的学生认为教学新颖,有挑战性。与第一阶段的调查相比,自觉运用“定期回忆”、“分类归纳知识点”、“在阅读中猜测词义”等方法的学生增加了20%以上,各班平均分提升幅度均在5%~10%。如果教材本身已经体现或包括了学习方法的培养,效果将会更加理想。
  高效的语言学习和有效的语言习得离不开学习者高昂的学习热情、持久的学习意志力和灵活协调的学习意识与行为,这一切又可通过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和学习方法及习惯的关系反映出来。本文涉及的调查结果可能因为参与调查的学生数目偏少,学生性别和专业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因素和学习方法相关性进行的研究调查,意义显而易见。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活力,增强责任感,还有助于激发教师对教学艺术的创造力,丰富教学经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潜能并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Rampillon Ute.Lernen Lei cheter macher——Deutsch als Fremdsprache[M].Max Hueber Verlag Ismaning,1995:114.
  [2]Jane Amol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研出版社,2000:19.
  [3]崔奇.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1,(12):74.
  [4]Pinker S.Language Acquisition[J].In D.N.1990:86.
  作者简介:
  罗江宁(1976—),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
   (本文责任编辑:郝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