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人文关怀:新时期高职德育的着力点
作者:杜月菊
构建人文德育环境,开辟绿色网络通道人文德育环境是以文化积淀为背景,以物质设施为载体,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环境要素的统称。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人文环境,才能实现精确细致的人文关怀,才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提升学生个体的道德情感。首先,要优化学校德育的育人环境。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市场经济规则为主线,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以院校宣传栏、公寓文化为载体,以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为着力点,形成一种学生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和学院精神。在学生会和团组织的带领下,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烈氛围,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从“要我实践”到“我要实践”、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其次,要树立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观念,增强教育的利他性倾向。法国教育家涂尔干先生曾指出:道德生活的根源在于我们称之为利他的和无私的倾向里面。教师要抵御巨大的利益诱惑,转变观念,改换角色,减少功利色彩,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全身心地关爱学生,作好人梯,自觉奉献,把教育当作一生的事业,以教师美好的心灵感化学生的心灵,以教师的示范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以教师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在教育方法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要增强网络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收集网络信息和影像资料,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再次,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规范网络运行机制,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络建设。可利用学生对网络的极大兴趣,建立网络德育新平台,开辟理论学习区、政策宣传区、名师答疑区、交流区、论坛区、自我展示区、模拟实践游戏区、心理咨询与就业咨询服务区等,使网络成为学生学习中健康的、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通过这些“软”、“硬”环境的建设,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爱自己、爱学校、爱国家的意识。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构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德育工作框架教育是指向人、为了人的活动,教育者要以深厚的人文情怀关注人的存在、生存与完善。如果教育研究缺乏对现实教育生活的体察,缺乏对人的真诚关注与热爱,就会因为失去了根基而失去生命力;只有当教育研究扎根于现实的教育生活世界,真切地关注教育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关注教育生活中的人时,教育研究才会富于生机与活力。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身心、情感发展的需要,以生命观为核心,以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内心发展的要求为内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制定德育目标。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工作的出发点;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后勤服务,改进教学设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在德育活动中要“为了一切学生”,遵循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的需求,学会赏识学生,根据学生的程度实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分级管理;要把“为了学生一切”作为教育的落脚点,克服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习得谋生手段,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对待生命,如何体验生活,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生活更有质量,使学生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和生活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瞿葆奎.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法)涂尔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M].胡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4]鲁洁.再议德育之享用功能[J].教育研究,1995,(6).
[5]叶澜.试析我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J].教育研究,2000,(9).
[6]班华.创造性的培养与现代德育[J].教育研究,2001,(1).
[7]刘绍明.重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
[8]胡东芳.什么样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好学校[N].中国教育报,2004-04-13.
[9]沈丽萍.中国教育缺什么?[J].教师博览,2002,(10).
[10]朱永新.中国教育缺什么?[J].教育情报参考,2002,(11).
作者简介:
杜月菊(1964—),女,河南孟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德育与德育心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