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应用写作教学方法探讨
作者:杨友娥
关键词:文学欣赏法;模拟教学法;文体比较法;实践教学法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大新方法》一书中曾经指出: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中,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记住,其中之一就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具备最基本的读写技能。这里所说的读写技能,就是指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1981年8月同《写作》杂志编辑人员谈话时指出:“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指的就是应用文。叶老这番语重心长的话,引起了教育界高度的关注。1983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首先将“应用写作”课列入教学计划,此后各大高校也先后开设了应用写作课。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应用写作作为时代的产物、信息的载体,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密切相关。如何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调整思路,改革教法,是当前改革应用写作教学的当务之急。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写作足以让学者叹气,让教者蹙眉。这不得不从应用写作这门课程的特点来看。第一,应用写作不同于文学写作。应用文写作要求材料真实,不能凭空捏造,离不开真实确凿的现实情况,不能有任何虚构和夸张。这限制了作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第二,应用写作的格式严格。应用文的规范,或统一规定,或约定俗成,不能随意变更,因此呆板有余而活泼不足。第三,应用写作的学科跨度性大。当今社会科学领域十分宽广,社会部门错综复杂,不同的社会行业有不同的要求,这就使得应用文写作极为多样,涉及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知识。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应用写作的这些特点令教者无所适从,学者止步不前。
笔者根据近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几种有益的教学方法。具体总结如下:
文学欣赏法
应用写作不同于文学写作。文学写作注重情节性、故事性、审美性,应用写作并非如此。但是不是应用写作课堂就将文学欣赏排斥在外呢?不是。在近年的应用写作教学中,笔者一直采用应用写作与文学欣赏相结合的方法。文学欣赏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趣味性。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一个人集中精神大约只有15~30分钟的时间,但大学课堂一般是两课时的连续教学,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在连续8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对理论性较强的应用写作产生持续的注意力。因此,我经常在课堂教学40分钟左右开始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在精美的FLASH动画制作中欣赏古典诗词(譬如春江花月夜,如梦令,山坡羊等)。短短的5~8分钟足以让学生重新精神抖擞地继续以下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讲授应用写作时,尝试将文学欣赏与应用写作紧密结合,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解事务文书里“计划”这一章节时,我截取中央电视台三套《诗歌散文》栏目里一个节目“毕业了”,在欣赏节目优美、感伤的文字和画面时,切实体会到大学时光的匆匆易逝,必须好好珍惜。万里之行,始于足下。正如节目里所讲,一进大学校门就应该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为此而努力。这样,在应用写作课堂上,利用文学欣赏完全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模拟教学法
文体的格式非常重要,笔者每个学期要用2个学时来讲解公文的体式。不但要有循循善诱的讲授,而且要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公文写作的体式。在具体的公文讲授中,去粗取精,总结出公文体式结构图。每讲授一个具体的文种,都需要学生对照公文的格式写完整的行政公文。经过练习,在平时的作业和期末考试中,不论何种文体的写作,学生都能交上一个满意的答卷。
文体比较法
文体比较法即教师在讲授应用文时,通过将两个不同的文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区分,以达到掌握应用文写作要领的目的。文体比较法是所有讲授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师常用的方法。
如在讲授“公告与通告”、“报告与请示”这两个章节时,分别将这两个文体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讲解。通告与公告同属于发送给下级机关的行文,文体结构基本相似,却有明显区别:一是公告是国家一级机关发放的公文,或者所发布的内容是针对全社会的;通告则是国家一级机关以下所发公文。二是公告的重要程度要远远大于通告,公告是大范围的,而通告往往仅仅是针对某一地区而言。三是行文对象也不同等等。同样,请示和报告同属于呈送给上级机关的行文,文体结构基本一致,但也有明显的区别:一是报告是陈述性文件,它要求把汇报的工作和反映的情况说明清楚,一般不需要上级回复;请示是陈请性文件,虽然文中也反映情况、陈述意见,但其目的是请求上级答复和批示。二是请示必须在事前行文,待上级批示后方能行事;报告则在事前、事中、事后均可行文。三是请示一般只确定一个主送机关,主张一文一事,并且不得越级请示;而报告则不受此限制。此外,报告与调查报告、计划与总结、函与请示等文体教学都可采用此法。
实践教学法
应用文写作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将掌握的理论还原到实践中去,能更好地达到应用写作学以致用的目的和要求。笔者每学期都要求学生有为期两个月学以致用的实践活动。具体做法是:将每学期约450名学生按照其专业分成5~10人的小组,由小组长带领该组成员在实习的两个月时间里,去学生所在系或者学院办公室将所学的应用写作知识应用于实践。对于各大院系较常用的文体如“通知”、“通告”、“通报”、“函”、“会议纪要”、“计划”、“总结”、“简报”、“合同”、“消息”、“通讯”的写作等等,学生可能在实践工作初期会有生疏、紧张以及“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绪,但“吃一堑,长一智”,在不断总结、实践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譬如在讲授各大文体写作时,很多学生容易区别“公告”与“通告”,却无法区别“通告”、“通知”、“通报(情况通报)”。在多次实践磨合中,学生终于恍然大悟。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教师各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和艺术再现,改单调为多彩,变呆板为活泼,使学生克服应用写作课的畏惧心理与烦躁心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要经常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应用文写作日益显示出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但应用文写作尚未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然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综合化,用人单位对员工应用写作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只有掌握应用写作的理论与知识,并真正提高应用写作的能力,才能适应今后学习、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要道[J].写作,1981,(5).
[2]张达芝.应用写作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罗超.应用文写作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杨友娥(1982—),女,湖南人,2004年毕业于广州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为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教师。
(本栏责任编辑:王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