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道德社会化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德育问题及对策
作者:王 健
更新高职院校的德育主体观在高职院校德育中长期存在着片面的“教育者单一主体观”,认为教育者是高职院校德育过程的主体,高职生是教师加工和塑造的对象,始终处于客体的地位,他们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教师不鼓励甚至不自觉地限制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种片面的主体观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德育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等倾向,严重挫伤和压抑了高职生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在反思高职院校德育主体观的过程中,一些人又主张片面的“受教育者单一主体观”,片面强调高职生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忽视教育者对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教育和引导作用。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德育作用于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教育者主导与支配着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客体、媒介、环境等因素。高职生是客体,但是高职生在接受教育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高职生主动参与道德社会化的过程,在教育内容的接受上具有选择性,并反过来影响教育者主体的教育行为。而且,教育者组织实施教育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能动地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是辩证统一的。高职生主动性的发挥需要教育者的激发和引导;而教育者的教育也只有通过高职生的积极活动,尤其是通过高职生的自我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既要克服片面的“教育者单一主体观”,也要防止片面的“受教育者单一主体观”,要确立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在充分发挥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同时,着力激发和引导高职生的主动性,调动其道德社会化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接受教育并开展自我教育,自觉地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素质。
注释:
①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52.
②韦政通.伦理思想的突破[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192.
作者简介:
王健(1977—),男,江苏南京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