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基本策略
作者:孙 山 刘 畅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策略
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透视
高职院校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整体综合素质也不太高。教师的人文素质,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人文素质不容乐观。
(一)人文知识贫乏
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知识面广、文理兼容的通才教师越来越少,大部分中青年教师自然科学知识有余而人文社科知识不足。
文学知识欠缺高职院校的教师,年龄偏大的对我国古代的文学知识还略知一二,中青年教师对我国现代(尤其是当代)的文学知识还有所了解。但总的来说,高职院校教师的文学知识普遍欠缺,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名篇和名人的了解与认识不多,对现(当)代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影视文学等不同文学形态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知之甚少。对新出现的一些文学术语、文学现象或文学流派,基本上一无所知。
历史知识不足高职院校教师具备一些零散简单的历史知识,但对我国及世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缺乏系统全面与准确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对我国及世界古代史更是一知半解。不少高职院校的中青年教师,不能准确说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不能全部说出我国经历的所有历史朝代,甚至不知道鸦片战争发生的年代。
哲学知识匮乏高职院校的教师,知道孔子、朱熹和王夫之,也知道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尼采,但对这些哲学家的生平著述和基本的哲学思想了解很少,对中国和世界哲学史上的主要哲学流派及其基本哲学观点几乎全然不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了解也是一鳞半爪,甚至断章取义、歪曲认知。
(二)文科技能薄弱
高职院校的教师,有着熟练的专业技术能力,但诸如语言表达、文学欣赏等文科技能则相对较弱。
语言能力较弱在课堂上,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语言过于专业化、模式化,缺乏生动性与形象性,不能把专业术语转化为日常生活语言;在师生交往中,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语言欠规范,又词不达意,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在科研上,少数高职院校教师写作能力较低,撰写科研论文困难。
社会活动能力不强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能力、为人处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其活动范围仅限于教室、实验室和寝室,与社会缺乏广泛联系,不能很好协调与同事、学生的关系,不能独立地带领学生到校外从事生产实习或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很好地同自己所从事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保持密切往来。
文艺鉴赏水平不高高职院校教师对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有浓厚兴趣和较深了解的不多,大部分都是属于“看热闹”这一类。少数中青年教师不认识五线谱、不了解抽象画、不懂电影中的长镜头,不清楚常见舞蹈动作的象征意义,不能概括出一部小说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点等。
思想道德滑坡受各种社会思潮影响,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有滑坡趋势,值得担忧。表现在:(1)政治素质下降。参加政治学习的积极性有所降低,不认真履行自己的各种选举权,对国际国内重大政治事件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快捷的反应力,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缺乏深入理解。(2)思想道德素质弱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一方面接受了许多先进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蚀,出现职业道德淡化,敬业精神不强,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科研急功近利等现象。
心理素质偏低长期沉浸在数学符号、物理公式、工程图纸中的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往往爱好单一、兴趣不广,显得“呆板”,又缺乏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自我调节心理困惑的能力,对自我心理状态认识不清,对自己的个性把握不准,不能很好调节自身能力与自我期望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矛盾,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等。
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
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人文素质偏低,具有多方面原因。
(一)学校教育的影响
应试的初、中等教育我国的初、中等教育,长期以来迫于升学压力,只重视开设升学考试必考科目,对非考科目则弃之不教,而这些非考科目,大部分都是人文课程,尤其是高中阶段过早分科,理科只开设语文、政治等几门文科课程,音乐、美术、历史等课程根本不开,一切为升学做准备,严重忽视甚至抛弃人文课程,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在中学阶段就缺乏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
片面的高等专业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一种片面的教育思想,认为理工教育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文科教育仅以社会科学为基础,突出高职教育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把高职教育仅仅视为技能教育,普遍重理轻文,重专业知识轻人文学科,重视工程技能训练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下,一些能给学生带来实用技术的专业大受欢迎,能为学生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的学科备受青睐,而能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文学科却遭冷落。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人文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比例相当低,而且基本上是以选修课、讲座或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出现。人文课程缺乏系统全面的规划和管理,教学质量无法保证。这种片面的高职教育,不仅不能弥补高职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贫乏的人文知识,反而加剧了其人文知识贫乏的程度,必然会导致其发展不平衡:专业知识有余,人文知识不足。
(二)高职院校教师个人的原因
狭隘的专业教育意识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认为在高职院校,只有从事专业教育才是“根正苗红”,而从事人文社科教育则是“旁门左道”,把人文社科教师的教书育人视为“耍嘴皮子的游戏”,他们往往看不起人文社科教师。二是认为在当今社会,只有高职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才有大用途,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可有可无。于是便忽略人文知识的学习,不培养基本的人文素质。
单一的教育行为不少高职院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只是单一地从事所教的专业学科课堂教学,内容局限于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范围拘泥于本专业范畴,甚至人际交往的对象也固定于本学科及相邻学科的教师,人为地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专业或学科圈子里,不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及其教师交流和往来,将自己与人文环境隔绝,自然也就受不到人文氛围的熏陶。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教育的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对人文教育的发展不利。传统的高职教育,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在高职教育领域盛行,人文教育引不起人们的足够注意与重视。
(四)繁重的教学任务
高职院校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生师比相对较高,教师教学任务相当繁重。相当部分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从早到晚都在教室、实验室或教研室忙碌,陷于“教学”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根本无暇顾及“人文素质”的修炼和提高。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基本策略
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赖于教师、高职院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长期共同努力。
(一)树立文理工合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素质教育观
高职院校的教师要顺应科技发展潮流,立足当今,着眼未来,摒弃狭隘、传统的专业教育观,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才的战略出发,重新审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认清人文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是当今各类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从而确立文理工交融、科学与人文教育整合的现代教育观,并以此促进教师自觉提高人文素质,指导自己的专业教学。
(二)精心组织、科学管理,有计划地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质
政策导向,制度规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制定出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国家和学校对教师人文素质的基本要求,规定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和学校在提高人文素质过程中各自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等。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出台优惠政策,创造有利条件,支持、鼓励教师提高人文素质,并充分发挥组织与领导作用,调动教师提高人文素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实际,多途径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面向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既要注重系统性又要强化针对性;既要强调普遍性,又要注意可行性;既要注重统一性,又要突出灵活性。(1)自主学习。作为成人的高职院校教师,完全有能力通过多种途径,以自学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阅读人文社科书籍,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美学和伦理学等人文知识;参加人文社科实践活动,锻炼为人处事、社会交往等能力;积极参与文娱活动,发展爱好、和谐个性、健全身心、陶冶情感等等。(2)校内培训。高职院校一般都有为数不多的人文社科教师,其中少数还对人文社会学科有较深的造诣。高职院校应发挥这部分教师的作用,在校内举办各种培训班,本着短期与长期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综合与专门相结合的原则,有计划分批、分层地对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3)校外进修。根据教学实际和需要,高职院校可以有组织地选派部分教师到校外进修学习人文社会学科,以短期和专门进修为主。(4)校园文化熏陶。高职院校应为教师提供一个优美舒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建设硬环境时,增加文化品位和艺术含量,使教师受到美的熏陶;在构建软环境时,除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外,还必须树立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倡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构筑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
作者简介:
孙山,男,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及管理研究。
(本文责任编辑:王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