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外部环境的剖析

作者:甘秋林




  摘要:通过对职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工作环境、等级观念、教育政策、高校扩招等外部环境对职业教育发展影响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是暂时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关键词: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发展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一段辉煌的发展时期,但从90年代末开始,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陷入了新的窘境,各地职校招生越来越难,办学规模不断萎缩,以至于有的学校不得不“关停并转”,造成了职教资源的严重流失和浪费。现阶段,我国实用型技术人才供不应求,某些工种更是严重缺乏人才,职校生的就业形势好于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央政府、各新闻媒体乃至民间有识之士都在积极呼吁要重视职业教育,但家长们仍不愿送子女进职校,学生不愿读职校这一现象仍普遍存在。以笔者所在的深圳市龙岗区为例,每年都会出现生源膨胀的情况,而职业学校由于本地报考的学生少,只得每年一再降低录取分数线,如果不是有外地生源前来就读职校,全区即使只有一所职业学校也有可能招生不足。这与国家规划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与在校生数分别占中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总数50%以上的目标相距甚远。
  本人认为,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外部环境不良是导致职业教育难以走出困境并得到社会认可的根本原因。
  首先,传统的封建等级思想直接左右了人们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认识,而且这种观念根深蒂固,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服务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自身价值实现形式各不相同,技术工人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直接创造者,理应受到尊重,其价值更应得到社会的认可,但在受几千年封建等级思想熏陶的国人看来,高级技工无论多么“高级”,仍然是工人,还是要和机器打交道;而大学毕业生可以进机关,坐办公室,即使做个小小的办事员,也是冠冕堂皇的国家干部。所以,为人父母者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首先考虑的是尽可能读普高、进大学,日后博取功名利禄,捧“铁饭碗”,吃“皇粮”。职业教育在人们的心目中始终难成大器,难登大雅之堂,这是职业教育被鄙视的深层原因。
  二十多年来,虽然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社会发展的成果难以惠及到普通劳动者,社会资源与物质财富越来越向个别官僚阶层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垄断性国有单位的所谓社会精英倾斜。只要在这些单位里当了官,掌了权,就会享有各种常人难以企及的特权,并且常常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整个社会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农民、工人等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特别是为我国改革开放做出了最大贡献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产业工人,基本上享受不到任何社会福利。在深圳,不论是高新技术企业如“华为”,还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富士康”,技术人员、基层管理人员、普通工人都是劳动时间最长,劳动强度最大的,他们对社会的贡献最多,但享受的劳动成果相对最少,尤其是生产第一线的工人,越来越被社会边缘化。在如此的社会现实中,谁还会主动送子女去读职业学校然后当一辈子工人呢?人们读书求学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掌握知识和技能而改变命运,过上安逸富足的生活,除非技术工人或生产能手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整个社会建立起一种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则“学而优则仕”、“升官发财”必然成为读书人最大的精神追求。
  其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与在企业工作的前途越来越不稳定,直接导致家长不愿让子女读职校,进企业。
  能够取得一份稳定、安逸、高收入的工作是普通老百姓的共同心声与追求,国家机关、国有事业单位与工商企业之间在工作稳定性和收入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巨大差距,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读书求学方式的选择。职校学生毕业后,如果进入企业工作,无论其技术多么高深、业务能力多么强,都避免不了失业或被辞退的可能。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不普及的情况下,不稳定的工作环境使医疗保险、退休养老等都无法得到保障。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各类职业学校培养的技术人才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当时的日本人愿意读职校进企业工作,是以企业的终身雇佣制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普及为前提的。当前,国家机关、国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不断提高,与企业雇员的差距越拉越大,由此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对职业教育形成新的更大的冲击,“明天谁来当工人”的忧虑并非危言耸听,已成为一个不能不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再次,国家教育方面的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党中央、国务院最近几年多次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但各级政府部门包括教育主管部门仍没能把职业教育真正放在与普通教育等同的位置上。各级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往往只是挂在口头上,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几乎都将大量的资金和人、财、物投到了高等教育和普通教育上。在他们看来,职业教育始终只是附属于教育大系统的一个补充成分,对职业教育在经费、物资、人员、场地的投入根本无法与普教相提并论。最近五年,深圳市龙岗区公办高中增加了三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增加了十多所,而公办职业学校十多年来始终只有一所。更有许多地方政府将职业教育看成是一个包袱,主张将职业教育全面推向社会,推向市场,这无疑是十分短视和危险的想法。
  事实上,职业教育的直接受惠者虽是受教育者本人和雇佣他们的单位,但最终和最大的受惠者仍是国家、社会。一方面,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与充分就业,减少失业造成的社会动荡,减轻政府压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同时,也为我国工业产品提高质量、改进工艺、降低能耗提供了技术保障,无形中提高了我国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可以为推动我国制造业早日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中国贴牌”走向“中国品牌”奠定基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增强。因此,政府理应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投资方。在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一般都达到学校支出的60%以上,这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职教同普教相比,由于实训基地、教辅设施需要添置与不断更新,投资往往比普通高中要大,如果政府投入不力,只能通过高收费维持运转,而职校高出普通高中数倍的收费标准必然会减弱对学生的吸引力。如果政府能加大投入,降低职校学生的收费标准,争取做到与普高收费一致或更低一些,就能吸引大量经济困难的学生到职校就读,这样,在满足贫困家庭学生教育需求的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职校生源不足与生源质量较差的局面。
  最后,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与用人单位的盲目攀高,使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近两年高校招生势头有增无减,不断扩大,大学生录取比例越来越高,有的地方已达到80%甚至更高,使家长和学生都认为上大学已不再是“独木桥”,只需进入普高,就有可能跻身教育塔尖,圆大学梦,于是读职校就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选择。高校一浪高过一浪的扩招热潮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普高热、职教冷”。如果只是一窝蜂地发展高等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必将导致社会的教育结构严重不合理,畸形发展,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而用人单位则不论什么岗位都希望学历越高越好。笔者最近看到某市公开招聘警察和城管人员,竟要求具有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中专学历根本不予考虑。德国素以重视教育著称,但德国教育的努力方向并不是把所有的孩子都送进大学,每年高中毕业生考入大学的比例通常不足二分之一,许多人都是在接受职业教育之后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没有上过大学同样会受到社会的尊重。高校盲目扩招还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我国技术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各地不断传来“技工荒”的报道,因此,将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多地投入到职业教育中,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近一年来,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和部分人观念的转变,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可喜现象。据报载,2003年,一个从北京科技大学四年制本科毕业的学生,毕业三年换了十多份工作,但始终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最终决心回学校读书。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没有选择考研深造,而是到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读中专。另据《扬子晚报》消息,2006年9月初,扬州技师学院中专班迎来了36名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生,这些当年雄心勃勃的大学生不惜委屈自己,竟“回炉”读起中专来……他们的共同观点是缺乏职业技能在职场很难生存。这些现象虽不能说明普通大学教育的失败,但至少说明上大学、取得高学历并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进中专、读技校同样会有光明的前途。
  人口多、底子薄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发展职业教育能够较快地使我国的人口资源劣势转化为优势。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不同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各行各业都急需大量由职业学校培养的中初级人才,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职业技术人员应成为我国教育部门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面对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暂时困难,要清醒地看到职业教育发展的光明前景,坚定信心,坚守岗位,在振兴我国职业教育的伟大事业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
  甘秋林(1968—),安徽怀宁人,深圳市龙岗中专学校(龙岗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会计师,经济师,讲师,研究方向为专业教学与中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