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文件扩展名”教学中的实施与评价

作者:王晓燕




  摘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如果泛泛讲解或按传统方法讲解,将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以“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解决;创设情境;能力培养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内涵
  “问题解决”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目标为定向的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它是指人们在实践和理论学习中所面临的新情境、新课题。而这些新情境、新课题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直接解决,并且自己又没有现成的对策、答案或解决的方法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的一种紧张的心理活动。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设定目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学生收集素材、资料,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升华。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在“文件扩展名”一节教学中的实施
  
  信息技术实践性强,层次性强,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层次不一,如果泛泛讲解或按部就班用传统方法讲解,将使基础好的学生感觉学不到东西,使基础差的学生因学习不够深入而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最后丧失学习信心和兴趣。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将课本知识归纳成各类、各层次具有系统性的“问题”,以“问题”进行导学。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收到较好效果。现将“文件扩展名”一节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应用介绍如下(本课程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完成)。
  (一)展示目标
  目标展示要体现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目标要体现知识的层次性和多元性,即层次要有深度而且面广。文件扩展名一节,展示如下目标:(1)基本目标:掌握扩展名的基本知识。(2)深入目标:熟悉扩展名与程序关联;扩展名在DOS及Windows下的显示及隐藏(学生要会自己上机操作);扩展名能否更改;易被病毒感染的危险扩展名。(3)知识扩展:知道文件扩展名与通配符“*”及“?”的关系;系统不认识的扩展名如何处理。
  (二)设计情境,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问题情境”的创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方法很多,如通过上机实践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故事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史实创设问题情境等。
  在本节内容中,笔者通过上机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授课之前,先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分发功能向学生机分发一个音乐文件yesterdayoncemore.mp3,请学生带上耳机欣赏,然后引导学生:很多同学手中都有mp3播放器,但大多数同学可能并不知道mp3文件名的完整格式,欣赏完音乐,请学生查找该音乐文件,并写出音乐文件的完整文件名,并提出以下问题:该音乐文件名中扩展名是什么,主名是什么?说出3~5种音乐文件的扩展名。然后进行文件名的基本讲解:文件名由主名和扩展名组成,扩展名是文件的姓,决定文件的类型,文件名的格式与外国人姓名格式一致,名在前,姓在后,中间用一个点隔开,如文件名config.sys,其中“sys”就是扩展名,扩展名是操作系统用来标识文件的一种方法,MS-DOS中扩展名被限制在3个ASCII字符以内,而32位的Windows9x/2000/xp可放宽到256个字符,但在实际应用中,最常见的是3个字符的扩展名,4个字符的扩展名也比较常见,如JPEG,RMVB,HTML。扩展名的种类很多。基本讲解之后,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在Windows 2000环境中,用资源管理器打开硬盘文件,请学生看硬盘上文件的扩展名,却看到所有文件都没有扩展名,及时提出新的问题:文件可以没有扩展名,为什么Windows2000中所有文件都没有扩展名?病毒易攻击文件种类有哪些?这些文件的扩展名是什么?学生在初学信息技术时无论什么文件都想运行,让学生上机随便双击硬盘(非系统盘)上的文件,学生看到有的文件能运行,有的文件不能运行,进一步提出问题:文件中有的是数据文件,有的是程序文件,它们之间如何建立联系?上机如何操作?扩展名能否随意改变?系统对不认识的扩展名如何处理?
  让学生启动Word程序,打开一篇Word文档,该文档内容是学生成绩表,作简单讲解:常用通配符有“*”和“?”,“?”代表任意单个字符,几个“?”就代表几个未知字符;比方说,要是大家在查找对话框中输入“王?”的话,word程序就可以找到类似“王芳”、“王岩”之类的姓名;输入“王??”的话,就能找到“王小力”,“王小虎”之类的内容了。“*”的含义是用来代替任意多个字符,比如我们输入“*芳”就可以找到“李芳”、“张二芳”、“赵小芳”等字符串内容了。用通配符查找汉字,学生容易理解,上机操作时畏难情绪少,待学生上机成功操作完毕,提出新的问题:对扩展名也可用通配符,若查找扩展名为txt的文件,应如何用通配符表示?
  (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多元智能论认为,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人,是能力较高的人。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后,如何实施“问题解决”的教学就成为本模式的重要一环。这个环节包括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分小组互相讨论和教师点拨等几个方面,是一个求异和求同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寻求合作,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查找资料,独立思考问题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阅读资料,独立思考解决简单问题。例如,对于问题“为什么Windows2000中所有文件都没有扩展名”?学生通过查资料得知:Windows2000中扩展名被隐藏起来,目的是防止用户无意对扩展名的修改。出于系统安全考虑,建议不要隐藏扩展名,单击“开始”,选择“控制面板”,打开“文件夹选项”对话框,单击“查看”标签,取消“隐藏已知文件类型的扩展名”选项前的“√”标记,就可让扩展名重见天日。学生通过上述步骤上机使扩展名显示出来。80%以上学生上机操作成功,学生的学习信心及兴趣大增,笔者及时鼓励他们。
  成立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后,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学习有了自信心,此时教师再组织学习小组讨论较难的问题。学生7~8人为一组,各成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可设立组长、记录员、报告人等。小组成员要分工查阅相关资料,对查到的资料先在小组内进行整理、交流与汇总。在学生自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个别指导。例如,在对问题“病毒易攻击文件的种类有哪些?这些文件的扩展名是什么?”的回答中,很多学生回答不全面,我给出一个“易被病毒攻击文件扩展名排行榜”:NO.1:文本文件,扩展名TXT,文本文件排名第一,这是因为很多病毒假冒TXT文件,遇到TXT文件,千万不要直接双击打开,要用记事本打开查看其内容。NO.2:启动服务的文件:包括PIF(程序信息文件,告诉Windows如何运行一个DOS程序,MSI(Windows安装程序),HTA(HTML程序),SCR(屏幕保护程序)。NO.3:脚本文件:脚本中的代码能够控制系统执行破坏性操作,甚至能清空或格式化硬盘,扩展名包括Vbs、VBE、JS、JSE、WSF、WSH、WS、WSC、VB、JS等。NO.4:批处理文件:包括CMD(Windows2000/xp)和BAT两种扩展名,虽为文本类型,但能控制执行危险程序,执行破坏性操作。NO.5:可执行文件:包括*.exe和*.com。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由以前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
  回顾、归纳,总结评价各小组选一名组长向全班汇报本组的答案及上机操作步骤,回答教师及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指出各小组的成绩与不足,最后,根据各小组对引导性问题回答的科学性、严密性及上机动手能力、上机实践结果的判断能力、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四)教学成果
  实验证明,问题解决教学方法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手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式自学活动,最终拿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解决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而不是单纯地给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给予者”,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经过研究、判断、反思等复杂的思维活动,发展了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如此而建构起的知识是自己的、灵活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式的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能够成为有效的合作者。
  问题解决法使学生像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一样,亲自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找出信息与问题的内在联系。当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无从解决时,还会主动探索新的解决途径。因此,问题解决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还通过解决新问题,培养了创新精神。当问题得到解决后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五)局限性
  应用“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内容,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对于全新内容的引入,不宜使用,非问题性质的内容也不宜使用,在实际教学中,经常要与其他教学模式配合使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要做恰当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作者简介:
  王晓燕(1974—),江苏赣榆人,江苏省赣榆县职业教育中心助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