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关于资本对教育行业的关注方向等若干则

作者:逸 公




  关于资本对教育行业的关注方向
  
  资本对于教育行业主要关注四个方向:第一个是提供直接学历或资质服务。不过由于牵涉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和相关规定,短期进入的可能性不大;第二个是针对个人的技能培训,这里面有一些有代表性的机构;第三个是网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目前有很多,但是竞争优势还有待探讨;最后一类就是本身并不从事任何教育服务,更多地是起一个平台作用,如精品学习网。而在现阶段,后两个方向的业务更多地是对第二个方向的补充。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七期吴蔚《资本时代下的教育培训业》
  
  关于“作弊文化”
  
  作弊的流行打破了现行的社会规则和设置,当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规则的破坏者时,规则的遵守者就要付出更大的社会代价,同时社会上就会形成一种逐渐认同的社会文化氛围,有人称之为作弊文化。作弊文化的概念是由美国人大卫·卡拉汉提出的,他认为,在美国形成了一种重视成功者的文化,忽视大多数普通人,这使得人们从小就养成了一种不惜一切手段获取成功的人格特征。另外,政府的政策制定者没有资源来降低作弊,也是作弊现象盛行的重要原因。同时,作弊文化有一种自我生存的功能,人们作弊是相信“每个人都这样干。”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七期司洪昌《大学生作弊现象:一种泛滥全球的文化趋势?》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高等教育大众化将对高职教育产生影响:(1)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竞争格局的改变使得高职地位上升。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下,高职院校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获得与其他高等院校平起平坐的地位。(2)学历至上受到冲击,高职成为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培养精英人才是必须的,它所需要的成本是不容规模扩大的,只有高职教育才更适合推广和普及,更具有实务性和应用性。(3)规模的扩大改变了传统高等教育的特质。对高职而言,高收费问题、就业问题、经费不足等问题必然成为大众化进程中突现的难题,这是质的转变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4)出现高学历、高失业的新的社会现象。尽管是不可避免的大众化的副产品,但可以促使高职院校与市场更紧密地结合,建立大众化时期大学与市场的新型关系。
  摘自《职教通讯》2007年第二期匡瑛,石伟平《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职发展的影响》
  
  关于教育过度的影响
  
  教育过度给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带来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导致社会阶层间流动的异化;(2)直接导致“新失业群体”的出现;(3)导致性别之间就业的不平等;(4)妨碍教育投资者的继续社会化。高等教育过度虽然使国民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其社会后果却是非常严重的:(1)导致智力外流;(2)与知识失业、智力外流相互作用,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和投资效益低下;(3)导致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4)导致社会不安定。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高等教育过度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本身就是社会变迁和转型所要警惕的。一方面,要认识到我国人才资源的短缺,另一方面,更要对我国的教育过度现象保持高度的警惕。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八期陈方红《从社会学视角审视高等教育过度的影响》
  
  关于生涯咨询理论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生涯咨询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较有代表性的有建构主义生涯理论、多元文化主义生涯理论、生涯系统理论框架、生涯行动理论、生涯混沌理论等。(1)建构主义生涯理论。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生涯咨询主要采用生活叙事方法来了解来访者是如何建构其生涯意义,又如何通过个体行动、认知或通过关系重构生涯的。(2)多元文化主义生涯理论。该理论为咨询工作者多视角地理解人们的生涯问题,为采用更多样化的、更贴近现实的咨询方法提供了理论框架。(3)生涯系统理论框架。系统理论在解释影响生涯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方面的重要性唤起了生涯咨询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对它的重视。(4)生涯行动理论。将行动与生涯联系起来,是生涯咨询理论不断发展的又一路径,最近又有人提出了环境生涯行动理论。(5)生涯混沌理论。采用混沌理论的一个先决条件是要接受这样的观念:生涯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是高度复杂的,而且生涯行为受到意外事件和机会事件的影响要比我们通常承认的更为明显。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五期姜飞月,王艳萍《生涯咨询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关于“微笑曲线”
  
  20世纪90年代,台湾的施振荣首次提出了“微笑曲线”的应用价值,其基本涵义是:产业链呈“V”字形分布,分处抛物线两端的上游企业——研发等知识型组织和下游企业——营销等服务型组织创造的附加值最高;而处于中间地带即曲线弧底的加工、制造企业利润最低。基于“微笑曲线”的中国高职教育肩负着重要使命:一是在“创新中国”引领“和谐中国”的建设中,大力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二是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中,加快培养操作型高技能人才;同时,将产业制造的新生力军——农民工的培训置于重要位置。
  摘自《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一期熊惠平《“微笑曲线”及其优化——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话语》
  
  关于缄默知识理论
  
  缄默知识理论是由波兰尼首先提出来的,波兰尼认为,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科学活动中,缄默知识都与显性知识一样普遍存在。斯腾伯格将缄默知识定义为有助于目标达成但环境一般不支持其传递的知识,缄默知识是人们成功所需要的,但未被明显地传授,而且往往甚至不能用词语表达。缄默知识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技术要素中必然包含缄默的成分,因为除了最普通的显性知识外,在技术的显性知识背后还“粘着”着缄默知识。任何一项技术都可被看作是可以清楚表达出来的技术和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述的技术这两部分之和。缄默知识是技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三个事实上的论据:第一,国家间的技术转移十分困难;第二,传统手工艺的失传与保存困难;第三,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表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植根于竞争者难以模仿的员工技能及其整合方式中。在以科学为基础的高技术工业中,许多创新并不来自正规的研究中心,而是来自生产现场,这正突出了缄默知识和“做中学”的重要性。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三十四期李敏《缄默知识理论及其对技术工人培养的启示》
  (逸 公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