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院校考试改革
作者:唐文君
关键词: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评价;考试改革
能力本位的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简称CBE)被视为取代传统知识本位教育的最有效形式,成为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并在CBE理论指导下,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本文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能力本位指导下的职业院校考试改革。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中的能力观
“能力”是一个使用非常广泛的概念,这里提到的能力指的是职业能力,不同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中能力的概念,统观国际职教界对“能力”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综合的不断扬弃的过程。
任务型能力观能力本位理论兴起之初,受理性主义的影响,特别强调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注重能力目标的行为化与量化,可以称其为“任务型能力观”。这种能力观把能力等同于操作技能,对操作技能进行分解,易于控制学习过程和进行考试评价。但是,将能力仅仅理解为操作技能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作为操作技能基础之上的一般素质(从事各种活动所共同需要的、带有普遍性的知识、观察力、理解力、分析力、创造力等等)的重要性,难以真正培养出胜任岗位要求的全面的职业能力。
通用型能力观这种能力观将能力看作普遍适应的一般素质,认为一般素质是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基础,是促进个体能力发展的基础,对于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教育培养过程中,特别关注一般素质的培养。通用型能力观弥补了任务型能力观的缺陷,提出培养劳动者职业适应力与转换力的一般性素质,满足了新条件下对宽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其缺点是脱离了具体的职业情境,忽视了特定职业岗位具体操作技能的培养,因而难以适应具体职业岗位的特定要求。
综合型能力观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能力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将一般素质与具体的工作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认为能力是个体在实际岗位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才智、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这种能力观侧重于职业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职业活动的过程,将职业能力的非技术方面和不可预测的方面都概括了进去,从而使能力的标准真正体现了特定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与态度整合的特点。综合型能力观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两种能力观的局限,将一般素质与具体工作情境联系起来,视能力为一种复杂的、可分为不同等级水平的素质结构,因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通过对上述三种能力观的比较,我认为: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中的“能力”指向与生产、管理、建设、服务密切相关的职业,既包含了通用的一般素质,又涵盖了具体岗位中的实际操作技能,是个体的知识、技能、态度与情感在特定职业活动或情境中的综合体现,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应用性。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以社会和市场需要为目标,以技术应用为主线,主要运用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工作一线。(2)复合性。职业能力是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复合体,多层次、多领域的能力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3)专门性。职业能力针对一定的具体工作岗位,离开了特定的职业情境,就谈不上职业能力的存在。(4)差异性。不同个体的性格、兴趣、爱好与需要决定其对能力的目标指向与水平层次不同。(5)可变性。随着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对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能力本位评价与传统
职业教育考试的比较
能力本位评价是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传统知识本位的教育考试有实质性的区别。
传统职业教育考试的弊端传统的职业院校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普通学历教育的评价方式,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难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1.重知识考核,轻实践技能考核。职业院校现行的考试内容过分依附于教材,侧重于考核知识的识记和掌握,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考查不够。在考试时间安排上,通常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书面测验,然后根据成绩常模给每个学习者一个百分等级分数,这种考试形式不利于考察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实际水平。
2.考试方式单一,难以客观评价教学效果。职业院校的考核形式包括笔试、口试、作业以及实际操作等,但仍偏重于闭卷形式,多样化的考试形式结构尚未普遍应用,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在考试目标上,多数职业院校采用常模参照评价方式,对学习者的评价多是根据个体得分以及在群体中的名次加以衡量,因而就全体学习者而言,无论学习质量如何,总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不合格,也总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是优等生,评价目的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选择与甄别的功能上。
能力本位评价的内涵与特征英国的教育评价学家艾利逊·沃尔夫(Alison Wolf)认为:能力本位评价是在对学习结果加以明确界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评价形式;在这种评价形式中,由于对所要求达到的学习结果给予了明确界定,因而使评价者、被评价者或第三人对被评价者是否达到学习结果均有一个相当客观的判断;对于学生学习进步的判断不是基于在正规教育情境中所花费时间的多少,而是看结果的完成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能力本位评价强调的是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实质上是一个标准参照,相关人员要事先清楚评价内容及程度。华东师范大学石伟平教授概括了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考评的八个基本特征:
1.评价指向于所要求的学习结果。学习结果明确陈述出来后就形成了相应的能力标准,这些能力标准由社会各行业参与制定,而不是根据所学习的课程来制定。
2.评价具有透明度。由于对能力标准预先予以明确陈述,因此评价人员、被评价人员或第三者都事先清楚要评价什么,应达到何种程度。
3.所有的操作标准要求都应满足。在评价过程中,对于能力标准中每一能力要素都要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学习者已达到了相应的操作标准。
4.强调实际操作能力。评价应尽可能地与实际工作情境与方式相接近,最好的评价方式就是在日常工作中收集证据,评判能力。
5.标准性参照评价。评价时将学习者的考试表现与事先制定的能力标准相对照,而不是与其他学习者的学习结果相比较。
6.重视对原有学习能力的认可。能力本位评价可以根据一些历史性评价证据(例如毕业证书、技能证书、成绩单等)认可学习者具有的学习能力。
7.个别化的评价。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进度因个体差异而不同,评价完全是个别化的,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8.连续性的评价。能力本位评价是连续性的过程评价,强调可以在一定期限内连续性地收集不同的证据以判断被评价者的能力,而不是根据学习结束时的一次测验结果评价学习的效果。
能力本位评价与传统职业教育考试的比较为进一步揭示能力本位评价的实质,更深入地认识能力本位评价,可以从几个方面对传统职业教育考试与能力本位考试进行比较(见下表):
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考试改革
能力本位评价较之传统职业教育考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此,职业院校应在能力本位理论的指导下,积极转变观念,改革考试机制,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