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优化

作者:郝增林




  摘要:当前高职学生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课程设计这类难度较大的教学活动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作者在指导《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程设计的各环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优化,力求提高设计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教学
  
  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从学习书本知识向模拟工程设计过渡的重要训练环节,对训练学生初步熟悉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正确使用工具书,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都具有显著的效果,在教学中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在该课程理论教学结束时进行,时间一般为两周。近几年来,我在指导学生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时,遇到了一些困难,设计进行得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理论知识理解掌握的差异较大,尤其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差;二是钻研精神不够,主动性差,过于依赖教师的辅导。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对课程设计的选题、组织实施以及成绩评定等环节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根据学生不同水平,设计课题分为不同层次“齿轮减速器”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长期采用的典型课题,它具有以下诸多优点:一是齿轮减速器是机械传动中常用的传动装置,也是各种机械中通用的传动装置,与课程性质相一致;二是通过这类课题的设计实践,能够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训练,较好地达到设计教学目的;三是在难易程度和设计工作量方面应变性较强,便于根据需要灵活掌握。所以,我仍然选择“齿轮减速器”作为设计课题。考虑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同一班级中的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使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大小与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相适应,既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又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潜能,我确定了复杂程度不同、工作量不同的三类设计课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所要完成的设计课题是“一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其难度不大,设计工作量适中;难度和设计工作量都较大的“一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和“二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两个设计课题,供学习成绩好、能力强、肯钻研的优秀学生选择。
  提前布置设计任务,把课程设计融合到理论教学之中课程设计是紧接在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的。通常的做法是在课程设计开始时布置设计任务。我在辅导学生设计时发现,有不少学生对设计时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虽然在前面理论教学中已经学过,但此时却不会应用,有的甚至已经忘记了,辅导时很费力气,影响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采取了提前布置设计任务的做法,把课程设计融合到课程的理论教学之中。在开学初把课程设计的任务书与课程的授课计划一起发给学生(学生暂不分组),让学生从学习本课程开始,就接触设计课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逐步熟悉设计课题。把设计课题分解成带传动、齿轮传动、轴传动和轴承等四个设计模块,融入有关章节的理论教学中去,把设计课题中的理论计算,如带传动设计、齿轮传动设计计算、轴的设计等,与教材中相应的练习题结合起来,作为课外练习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由于这些课外作业与课程设计联系紧密,学生大多十分重视,积极性很高。到进行课程设计时,设计课题中的理论计算部分已经经过了一次演练,大多数学生对设计计算的方法和步骤已经不再陌生,只需用分组后各自的原始设计数据代替前面练习时的数据,将所作过的资料(计算)进行修改、连接整理,便可以较顺利地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结构设计和绘图,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顺利地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设计任务分解到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投入到课程设计中去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有所收获,是我组织实施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地投入到课程设计中去,防止少数学生偷懒,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分组小、任务足,每个设计小组一般为两人。小组之间的原始设计数据各不相同,并且在小组内把设计任务分解到人,小组成员之间既相互合作,又都有自己的任务,人人都必须自己动手、抓紧时间才能按时完成。二是在设计过程中,强化平时考核,每天检查各小组的设计进度,记录每个学生的出勤情况,作为评定学生设计成绩的一个方面。三是准确把握设计工作量,在给每个学生分配设计任务时,根据能力不同区别对待,既做到任务充足,又保证每个学生只要抓紧时间都能按时完成。四是指导注重培养能力,对于大多数学生,指导的重点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以及如何查阅设计资料和工具书;对较差的学生则以答疑的形式进行个别辅导。
  图纸必须上机绘制,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计算机绘图是工科学生的一项必备技能,早已纳入《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之中。在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技能。因此,在课程设计期间,我将CAD/CAM机房向学生开放,要求学生所有图纸必须用AutoCAD绘制。通过实践,我觉得这样做有三点益处:一是满足了学生上机操作的愿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在计算机上绘出的图纸干净整齐,避免了过去用图版绘图存在线条粗细不匀、图面难以保持干净等问题,学生把自己绘制的图纸打印出来,容易产生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把所学的CAD绘图技能应用于设计的机会,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技能大有益处。
  充分重视答辩环节,促进学生反思和提高学生在完成设计后,把设计资料交给教师评阅,往往只关心成绩,而不关心自己的设计存在哪些问题,应当如何改进。因而,教师的评阅环节对学生的进步没有多大帮助。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课程设计的效果,尽可能使学生多受益,我在评阅设计资料时强化了答辩环节,通常安排一个下午进行答辩,答辩时请相关教师参与,把每班分为四个答辩组,每组两位教师,负责4~5个设计小组。学生的设计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答辩教师在仔细审阅学生的设计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答辩情况和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给出成绩,此成绩占设计成绩的70%;另一部分是平时考核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如遵守作息时间情况、是否按时独立完成等评定,占设计成绩的30%。
  实践表明,以上做法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教学的整体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效果最为显著的有两点:一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分配不同的设计任务,使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去做,避免了过去按“优带差”分组常常演变成“优代差”的弊端。学习较差的学生不得不自己去完成设计任务,也和其他学生一样得到了锻炼,看到了自己的成绩,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对他们以后的进步大有益处。二是把课程设计贯穿到课程理论教学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课程设计的效率,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有关章节时有了明确的针对性,看到了理论的应用性,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真正实现了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的互相促进,有利于该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柴鹏飞.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孙宝钧.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郝增林,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