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论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现代素质的培养
作者:罗庆林 苏会兴
关键词:现代素质;农民;农村职业教育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其代表作《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个人的变化》中指出:无论一个国家引入了多么现代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也无论这个国家如何仿效最现代的政治和行政管理,如果执行这些制度并使之付诸事实的那些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动方式上实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真正能适应和推动现代经济制度与政治管理的健全发展,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是徒有虚名。这说明,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建立,从根本上取决于公民是否具有现代素质。对于农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0%的中国来说,要实现现代化则更多地有赖于农民现代素质的形成。而根植于农村,以农民为教育对象的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民现代素质形成的重要途径。
现代素质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现代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主要包括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和生理素质。
道德素质是在对待万物千象的社会生活,对待自己、他人、集体、国家的认知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内化—外化”与“再内化—再外化”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行为与调整他人和自己的关系的尺度。①现代道德素质要求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人生观和公正的价值观。
智能素质是指现代化建设人才所把握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②现代知识素质的具体要求是:较宽广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现代能力素质则对人们提出了两个要求:(1)勤于观察、敏于思考,不断挖掘和发挥自身智力的潜能,使自己具有自我完善智能机构的一般思维品质。(2)敢于设问,勇于探索,能从新的角度抓住问题的症结,并有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生理素质主要指体质,其具体表现是一个人的形态发育水平、生理机能状况、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③现代社会高度紧张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要求人们有更强健的体质和更旺盛的精力。同时,激烈竞争的社会要求人们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要有求胜求优的竞争精神,还要有克服困难的积极心态和勇气,以及面对失败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中国农民素质问题分析
中国农民的现代素质直接关系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然而,目前中国农民的现代素质水平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
道德素质存在欠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广大农村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农民的道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农民的道德素质尚未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不讲理想、不讲道德等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思想在一些农民心中还占有很高的地位。有的农民有较强的拜金主义,于是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亲情淡薄、虐待老人等事情时有发生,赌博陋习死灰复燃。而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扶贫济困、与人为善等传统美德,一些农民对此不以为然。
科技文化水平偏低,学习能力不足《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1~2000)显示,2000年乡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以上的人数的比例为59.21%,高中或高中以上比例为11.62%。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为4%,仅是城市居民比例31%的1/7。④目前在中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不高,很难看懂农业科技书籍,导致农民不能有效地掌握科学种田的知识和技能。许多农民仍习惯于“承父兄之教,少而习焉”的小农耕作方式。⑤
生理素质令人担忧据有关调查资料,中国农村人口病残率为5.5%,因农民健康状况导致贫困的农户占贫困户的比例较高。许多贫困地区因环境恶劣、缺医少药等原因,地方病和痴呆、病残人口比例都比较高。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男性劳动力离开农业生产,使相当多地区的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群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⑥
心理素质落后农民受传统文化熏陶最多,传统思想仍然深深地支配和束缚着中国农民的心理行为。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心理素质上与现代人素质差距较大。具体表现在: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有限的志向和人生目标;节奏缓慢、保守散漫的精神生活;平均主义理想等。虽然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以及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冲击了农民的传统心理,但由于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许多农民仅仅满足于脱贫后的喜悦和安逸,而封闭了创业潜能。目前中国具有高素质和开拓型的现代农民约占农民总数的10%~15%。
运用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提高人力资本的途径有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方式,其中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对于农村人口来说,职业教育是获取人力资本、提高自身能力、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重视实践训练,要求受训者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实用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兼顾就业功能、发展功能,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其专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农村职业教育要发挥自身优势,克服不足,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必须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树立现代职业教育人才观和价值观无论是初、中等还是高等农村职业教育,其出发点都是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技艺型人才。但在中国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中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误区,即过于狭隘地理解职业教育与教学目的,过多地关注其职业技能而忽略其完整人格的养成与发展。这突出地表现在许多学校从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出发,过分强调学习的职业定向性,认为与职业定向性关系不大的文化课、基础课可以少开,甚至不开。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农民的现代素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现代化的人都应掌握三张“通行证”,即“学术性通行证、职业性通行证、事业心与开拓能力”。对于不同的人才,这三方面虽然应各有侧重,但并不意味着职业技术人才仅仅有一技之长就够了。从这个意义上考虑未来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各类人才,则必须既要考虑让他们学会做人,又要考虑让他们学会做事。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培养的人才既有顺利进入社会生产领域的技术与能力,又有丰富的情感、责任感、义务感,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这不但关系到农民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与完善。
改革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建立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增加了对实用人才和技术的需求,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打破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当地需要而开设课程,以增强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但是多数农村职业学校课程设置还有许多问题,反映职业学校特色的农、林类专业大面积滑坡,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陈旧,盲目追随城市热点专业,片面追求升学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当地需要相脱节,对提高当地农民素质作用不大。针对上述问题,必须改革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一定要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贴近学生。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同时,建立旨在提高现代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时,要确保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时间和内容,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一般来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为1∶1。其次,全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行“双证制”。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与农村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岗位接轨,根据不同的就业岗位开展技能培训和相关知识教育,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相应的技能和基础知识。再次,要贯彻产学研结合思想。产学研结合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和农村各种科技示范田进行实践教学,并将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及时融入课堂。最后要鼓励学生开展科学试验、科技活动和“一帮一”科技示范,既能培养学生的科技知识、科技意识、科技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又能通过帮带活动,促进农民学科学、用科学。
提高教师的现代素质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是培养农民现代素质的关键,但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师资水平偏低、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已是不争的事实。解决的方法如下:一是聘请有关部门或企业的科研人员为兼职教师;二是出台优惠政策,一方面支持学历进修,另一方面引进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充实专业教师队伍;三是改革学校人事制度,强化危机意识,形成竞争氛围;四是要求专业教师在搞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和技术技能,实现“一专多能”,建立一支能适应市场经济体系的专业教师队伍。
注释:
①②③曹福成.大教育与现代人的培养[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31、34、35.
④李保清.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J].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1).
⑤⑥周韬.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J].甘肃农业,2005,(6).
作者简介:
罗庆林(1978—),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
苏会兴(1978—),男,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南宁第八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本文责任编辑: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