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单亲家庭学生教育情况调查及对策思考
作者:李艳辉
[关键词]单亲家庭 学生行为 父母责任 应对措施
社会转型期离婚率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虽然这一现象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人们的自由、民主意识提高的结果,但却不能忽略了离婚事件所造成的家庭破碎、爱的残缺等给未成年孩子心灵蒙上的阴影。此外,单亲家庭后天教育的不完善,打破了孩子心理和感情的平衡,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因此,单亲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应该引起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迫切要求。本文通过对所在学校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366名高职高专的学生进行调查,有96人来自单亲家庭,占总人数的26.23%,与去年长沙某普通中学调查的10.26%和某重点中学调查的4.43%相比,上升的速度令人吃惊。笔者从双亲家庭与单亲家庭教育对子女在学习成绩、行为表现、对社会的态度这三方面外在表现的比较,来分析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的症结。
1.双亲家庭、单亲家庭子女学习成绩的比较及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总人数:366)
由表中数据可知,单亲与双亲家庭的子女在学习成绩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尤其是在职业中专里,本来就差生多、优生少,家庭教育的缺失,加上不良风气的带动,更容易使学生不思进取。调查还发现,单亲家庭的子女回家后,其父母很少问及在校表现,更不会督促他们做作业,一部分学生甚至由于没人管,而经常晚上泡网吧,白天上课睡觉。
2.双亲家庭、单亲家庭子女行为表现的比较及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总人数:366)
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就问题行为的发生率来看,单亲与双亲家庭的子女之间的行为表现差异十分明显。尤其是在“厌学”、“爱抽烟”这两个方面,其次是“不爱交往”、“自卑”心理的差别,此外,“敌视他人”和“爱撒谎”方面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由此可见,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行为的平均比例远远高于双亲家庭的子女。此外,单亲家长对孩子的行为漠不关心,孩子的性格又保留了父母单方的性格。这就导致他们养成了斤斤计较、爱贪小便宜等不良习惯。
3.双亲家庭、单亲家庭子女对社会态度的比较及结果:(单位:%;总人数:366)
由上表可知:单亲家庭的子女对社会“不关心”、“不负责任”、“产生敌对社会的情绪”等态度的高达57%,这比双亲家庭的17.4%高得多,表明了重视、关心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通过调查、访谈和取证发现:与双亲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的教育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成绩差、对社会漠视、行为怪异。此外,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的缺陷,使其子女常常产生孤独、忧虑、失望、自卑等性格扭曲和心理变态的问题,再加上学校教育的欠缺、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他们畸形的早熟。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判断
1.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表现。
问题一:孤独叛逆。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特别是父母重新组建家庭后,某些孩子的孤独感、不融洽感会进一步加剧。主要表现为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后,不能和老师沟通,或心理抑郁、行为粗暴等。
问题二:狭隘自私。家庭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被人瞧不起,抱怨命运不公平,从而不信任别人和自己,使生活充满了迷茫和悲伤。有的单亲父母溺爱孩子,导致他们对别人产生极度的依赖,并产生了狭隘、自私等心理问题。
问题三:随波逐流。由于家庭的缺损,孩子因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而产生心理偏位,并以进网吧、录像厅、歌舞厅等方式来宣泄。这主要表现为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打架,不思进取,扰乱班级秩序,等等。
问题四:厌学严重。单亲家庭孩子中的贫困生在学习心理上存在严重的问题。他们的家庭本来就不完善,而贫困更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动力,并产生了厌学的心理。表现为行为懒散、放任;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学习;回避老师,不主动请教;严重的还会干扰课堂纪律,甚至缺课等。
2.单亲家庭教育中父母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心态问题。很多单亲家长总是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并将责任推到另一半上,时常对孩子数落另一方的不是,这就导致他们在心理上对另一方形成排斥。此外,一些家长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同情,也会对其心灵罩上阴影。
教育的方法问题。单亲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往往缺乏科学性,溺爱孩子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则表现得更明显。这样,尽管孩子的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但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的抗挫折能力逐渐下降,并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
教育的责任心问题。在单亲家庭中,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生活都缺乏责任心,教育、关心不够,甚至不过问他们的生活状况。有的单亲父母一味赚钱,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不管不问。还有的沉溺于自己的交往和玩乐(玩游戏、打牌或其它娱乐)中,而不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这些都使孩子的生活得不到较好地照料,容易放任自流,并养成很多不好的习惯。
三、改善单亲家庭教育的对策
1.家长应改变教育的态度和方法。
(1)要切实负起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未成年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和性格、心理的塑造期,如果单亲家长只顾自己的事情,而忽视了孩子的教育,即使他们将来有了财富、有了成就,如果孩子没有教育好,人生也还是失败的。因此,即使家庭已经破裂,也要对孩子加以重视,而不能借口精力有限、工作忙,更不能一味地沉溺于自己的娱乐或赚钱中,忽视甚至放弃了孩子的成长、教育。
(2)要通过自身的行为和精神力量,激励孩子积极向上。单亲家庭中的父母,由于婚姻的失败、生活压力增大等,会变得比以前更脆弱。面对这种逆境,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更应振作起来,而不能自暴自弃。更应鼓起生活的信心,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和精神感召,给孩子以信心和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激起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3)要注重孩子的良好情感和人格的培养、锻炼。在单亲家庭中,父母应多与孩子谈心和沟通,重视他们在情感方面的需要,并教育、鼓励他们自尊、自强、自爱、自立,使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从而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而不能逃避社会。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强意识。有的单亲家长把孩子当作生活中的唯一希望,唯恐他们不安全、出事故,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此外,还有些家长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这也不行,那也不准,生怕出问题,致使孩子事事不能独立,也没有机会去亲自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从而缺乏独立意识,而不能独立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4)在教育中,家长还应注意孩子的性别角色。在孩子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没有父亲的男孩或没有母亲的女孩,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所以,单亲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适宜的影响,让他们的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从而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并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在笔者所调查的三个班中,就有很多家庭教育不得当造成女生男性化的例子。如计算机网络专业601班的一名女生,就因父亲的管教中缺少对孩子性别角色的教育,造成她留男孩子发型、抽烟、喜欢和男同学打闹等。
2.学校和社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1)制定有效的法规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婚姻观念的变化,单亲家庭将会越来越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有效的法规和制度来保护单亲家庭子女,并关心他们的成长。学校也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这些在家庭中享受不到关心和爱护的学生能在法规制度的保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2)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各级政府,特别是与人民直接接触的区、乡政府、社区和村委会,应成立专门负责关心这些单亲家庭及其子女的组织机构,并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该项工作。也可以在一些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学校成立相应的组织,建立爱心俱乐部,召集社会中热心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共同为那些需要关爱的学生提供帮助,从而实现单亲家庭学生的生活、教育有人管,有人帮助,从曾经的专人关爱,发展到今后的人人关爱,以充分体现社会的和谐氛围。
(3)进行挫折感教育。人生不可能一直都一帆风顺,如果对挫折处理得当,就可能成为孩子进步的新起点、前进的新动力。若处理不当,则会变成他们思想上的下滑点、倒退点。单亲家庭的孩子会遭遇很多挫折,这不仅是由父母的离异造成的,在生活、交友等方面也会遭遇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抓住这一思想转变的关键点,对他们及时地进行劝慰、开导,多鼓励,多帮助,积极培养其克服挫折的勇气与胆量,使他们学会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从而增强在逆境中成长的信心和勇气。
(4)要营造一种特别关爱的氛围。有关专门组织、机构和各个爱心团体,应和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单亲家庭的子女包括他们的父母都积极参与到类似家庭氛围的活动中,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从而体会到学校和社会的关爱,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感化,能够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月龙.青少年的六堂心理课[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
[2]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傅宏.心理健康与辅导[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4]李进宏.当代大学生心理解读[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