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双语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王 凌
[关键词]多元文化 教学模式 正面功能 制约因素 解决办法
我国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双语教学形态,即民汉双语教学和英汉双语教学。仅民汉双语教学就可因对象母语的不同而分为藏汉、维汉、蒙汉、朝汉教学等多个不同的形态、类别和层次,其受教育人数之多为别国所罕见,并充满了学术兴奋点。目前正在一些省市和学校进行试点的英汉双语教学也已成为了教研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赞成者不少,疑虑者亦众,试点中的问题和理论上的困惑都会发人深思。本文就英汉双语教学的学科定位、模式与要求、内在限制与相关因素的制约这三个突出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双语教学的界定
双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育的一种手段,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会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
客观地说,试点单位进行的双语教学实验决不是源于多元文化的需要,最直接、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要在更广阔的学科领域中,在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扩大外语学习者的实践时空,以拓宽学习渠道,改善习得环境,培养外语思维能力。故采用“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的提法,而不采用“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的提法。目前,武汉的双语教学实验并不涉及到国家汉语语言教育政策的变化,不需要、也不可能对现有的语言政策进行调整。“双语教学”以强化英语为目的,纯属大学英语教学的范畴。通过实验发现,现有的外国语试点学校和为数不多的双语学校,汉语教学和学生的母语能力并没有受到任何削弱。相反,无论从书面、口头或各种形式的英语和汉语测试结果来看,这类学校的学生比其他同龄学生表现更为优秀。为分析具体,不妨把双语教育分为甲、乙两类。
甲类双语教育是为了实施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政策而实施的。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学生都讲两种语言:一种是本族语,一种是主流社会的通用语。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学生所属族群与主流社会的融汇关系,为了继承、发展种族文化和保持本国、本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并避免弱势种群文化的消失,也为了使受教育者的机会平等,所以在全部或部分学校实行双语教学,即把两种语言都作为学习不同科目的教学语言和学习科目。但是,并非全部课程都用双语,而是一些课程用一种语言,另一些课程用另一种语言教学。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科目则主要是学习文学、文化或语文(因为学生已会说两种语言)。比如,美国—些州政府在公立中小学都为本族语、非英语的学生实施双语教育计划:一方面开英语课和本族语课,一方面用英语和本族语分别教授不同的科目。因此,甲类双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保强”,即保护学生的本族语——母语不被主流社会的通用语(对学生来说是第二语言)排挤。实施甲类双语教育也可以采用另一种形式,即在一些学校用一种语言教学,而在另一些学校用另一种语言教学。比如,在新加坡,有的学校用英语教学,有的学校用华语教学。虽然就一所学校而言属非双语教学,而就整个国家而言,还是实行了双语教育。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实行甲类双语教育的语言课教师一般都是以教学语言为本族语的人,其他课程的教师多是操双语者。若使用某种语言教学则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课本、作业等都要使用该种语言。
甲类双语教育中的第二语言——外语也是学生所在地的主流社会所使用的语言,比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社区中,汉语是该社区的主流社会所使用的语言,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汉语就是第二语言。所以这种“单语教学”仍属双语教育,而不宜看作一种教学方法的变化。
乙类双语教育则是为了增加学生对所学第二语言——外语的接触机会而实施的,其目的在于优化目的语的学习环境。具体做法是:用作目的语的第二语言或用外语教授目的语以外的部分或全部课程。当前,国内许多学校追求的双语教育应属此类。比如,为了优化英语学习环境,有些学校用英语教授全部或部分非英语课程。至于用英语教授英语课,以及学校里开设两种语言课(如英语课和汉语课),都不属于双语教育。乙类双语教育的特点是把学生所学的外语——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即为教学服务的一种职业性语言,它不同于交际语言,是交际语言的变体。既然用作教学语言,则一切教学活动都只能使用这种语言。如果一门课使用两种语言,或者课本用一种、授课等教学活动用另一种语言,都不能称其为双语教育或双语教学。因此,从教学语言的角度来看,双语教学实际是恤语教学。而从宏观角度来看,这种单语教学强化了学生的弱势语言,扩大了他们对弱势语言族群的接触。而弱势语言族群却可能是学生将与之交往的外国民族。比如,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学习英语就是为了与英语国家中的英语本族语者交往和交流。
二、双语教学的模式与要求
甲、乙两类双语教育都落实于双语教学,主要有三种教学模式。
1.沉浸式双语教学(immersion programme)。要求用学生所学的第二语言——外语进行教学,本族语——母语则不用于教学,乃至校内也不使用本族语——母语,以便让学生沉浸于弱势语言之中。
2.过渡性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在学生刚进校时,部分或全部科目使用本族语——母语教学。一段时间后,则使用所学外语——第二语言教学。因此,过渡性双语教学即指其开始前有一段非双语教学作为过渡期,以避免学生刚进校就因不适应直接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而产生的许多困难,但其目的仍是逐渐向沉浸式教学过渡。
3.保留性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学生刚进校时用本族语教学,以后逐步变为部分科目使用外语——第二语言,部分科目仍用本族语教学。
根据双语教学模式的结构可以看出其前提条件之一是:各科教师或进行双语教学的学科教师,除了要具有本学科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外,还要精通用作教学语言的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语言又称teacher-talk或language for educational purpose,它具有规范性、教育性、分解性、生成性、贫信息性、冗余性、选择性、控制性、趣味性和表演性等十大特点。可以表现为标准语、简化语、扩展语、重复语、回避语、问题语、提示语、注释语、无声语和混合语等十种不同形式。实行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把这些特点形式灵活、得体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因此,不是所有能够读懂外语教材的教师都能用外语教学,理想的双语教学教师应是以教学语言为本族语——母语的各
学科专家,至少也应是掌握了教学语言的各学科专家。
三、相关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法
笔者通常把师资和教材的缺乏看做制约双语教学的两大瓶颈,但最重要、最致命的因素应该是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接受程度。受学生现有英语水平的限制,初中阶段数理化各科的双语教学,理解起来都有不小的难度,许多学生对专业术语和英文语句都不太懂,阅读尚且为难,听起来就更困难了。即便是简单的学科词汇、板书、布置作业、命题,师生间的互动都成问题,对学科知识讲解和理解的状况就更是可想而知了。所以,学生作为双语教学的主体和对象,他们的接受程度、英语水平才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根本和前提。可见,多渠道、大批量地迅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他们与双语教学的对接度,才是解决双语教学问题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畏首畏尾,因为双语教学本身就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与其坐等,不如迎难而上,并以此作为促进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和难得契机。
当然,双语师资的缺乏,作为重要的制约因素,已引起较大关注。综合各地的情况,解决途径主要有4种:①借脑——引进外籍教师,如辽宁省的做法;②依托高校教师,如上海;③在职教师培训;④在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进行规范的双语师资培养,这是解决双语师资缺乏的长期而有效的办法。青岛市为了把双语教学推广到全市中小学中,正在加紧师资培训和研究。总之,有效、长期、可持续的双语师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必须尽快形成规模,为双语教学提供应有的师资保障。
与此相应,双语教材建设目前的解决办法主要是:①直接引进或改编国外的英文版教材。其优点是语言正宗,学科内容与国际接轨,能够吸收国外教材的长处。缺点是经费昂贵,与现行初、高中课程和教材不对接、不配套。②各校自编或复印国外资料下发。这样做可能比较符合学生的水平和学校的教学实际,但英语的语言水平堪忧,甚至还会带来负面影响。
双语师资培训、教材建设、试点规范组织及实施都需要足够的经费作后盾。上海外国语大学仅从香港引进英文原版教材就耗资40多万元,英汉双语教学长期而巨大的经费投入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必须加强各个环节的理论研究,适时试验,及时总结,以尽早形成科学有效的双语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Hartmann,R·R·K等.语言与语言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2]杨振常.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