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从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标准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

作者:池哲萍




   [摘 要]本文在对2007与2008年度国家高职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内容与要求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从课程定位及设计理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专兼结合的课程团队建设、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真实工程实践环境等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 国家精品课程 评审标准 精品课程建设
  
  各级精品课程是体现当前倡导的新教育理念的示范性载体,对全校乃至全国的课程教学起到了示范、引导的作用。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及内容与要求,体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等提出的新要求,是课程建设的“指挥棒”,并引领着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与建设。本文对2007与2008年度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及内容与要求进行了比较,论述和揭示了高职精品课程的建设方向。
  
  一、国家高职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及其内涵在内容与要求上的变化
  
  2008年度国家高职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及内涵与2007年度进行比较,其内容与要求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1.在内容上增加了一级指标——“课程设置”。2008年度国家高职精品课程评审的一级指标从2007年度的五项变为六项,增加了“课程设置”这个一级指标,并包括“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两个二级指标。在“课程定位”上,主要强调课程的性质与作用,在“课程设计”上则主要强调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等。
  2.在课程建设的要求上突出了五个“强调”。
  (1)在教学内容上,强调针对性和适用性。在“教学内容”这个一级指标中,2007年度只有“课程内容”与“教材及相关资料”两个二级指标,而2008年度增加为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内容选取”、“内容组织”与“表现形式”,其中,“内容组织”与“表现形式”分别与2007年度的“课程内容”与“教材及相关资料”的要求基本相近,而在“内容选取”上则特别强调了针对性和适用性,即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并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强调采取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2008年度“教学方法与手段”这个一级指标包括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网络教学环境”四个二级指标,与2007年度相比,在“教学设计”二级指标中,十分强调“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并在“网络教学环境”二级指标中,增加了“有效共享”内容。
  (3)在课程团队的建设上,强调专兼结合课程的团队结构和主讲教师的行业影响力。2008年度“教学队伍”一级指标包括“主讲教师”和“教学队伍结构”两个二级指标,并取消了2007年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二级指标,将之融入了“主讲教师”指标中,从而弱化了对教学成果与实践的要求,并强调主讲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及在行业企业中的影响等。在“教学队伍结构”二级指标中,强调在行业企业兼职的教师要承担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
  (4)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强调校内基地的校企共建和校外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在“实践条件”一级指标中,设有两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校内实训条件”和“校外实习环境”,与2007年度的评审指标相比较而言,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特别强调校内实训基地应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则应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
  (5)在教学效果上,强调课程的社会评价。在“教学效果”一级指标中,包含了“教学评价”和“社会评价”两个二级指标。与2007年度的评审指标相比,取消了“录像资料评价”,并将“学生实践活动评价”改为“社会评价”,从而强调了“教学效果”的社会认可度。
  此外,2008年度的评审还要求将原“课堂实录”调整为不超过40分钟的介绍课程整体设计的录像和不超过15分钟的课程教学录像。
  从以上分析来看,2008年度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的针对性、操作性更强,表达也更准确到位,更能体现教高(2006)16号文件的精神。此外,它还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对课程教学效果的社会评价,这就为下一步高职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
  
  1.要突出课程定位及课程设计的理念。定位和设计理念是课程的灵魂,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先决条件。因此,课程定位与设计要紧紧把握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服务这一主线,否则,精品课程的建设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1)精品课程所在的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体现工作过程导向,并符合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相关专业领域的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素质养成放在重要位置来考虑。
  (2)在课程定位上,精品课程建设必须站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高度上,以进行综合规划、科学安排。具体地说,应做到:以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把握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准确理解课程定位与目标同整个专业的定位与目标的一致性;从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中找准其地位和作用,从而合理地确定课程间的分工、衔接,并明确课程定位与目标。
  (3)在课程设计的理念上,精品课程的建设要结合专业岗位的培养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并重视与行业企业合作,从而共同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开发;要聘请行业企业的一线技术专家,共同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并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进行有机结合;在课程教学模式上,要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2.要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1)选取教学内容应增强针对性、适用性,这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点,它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并结合最新的科技成果、实用技术等,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并充分体现精品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2)在编排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上,要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如典型产品、真实的项目等)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要本着“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的原则,科学地设计教学性工作任务,做到“教、学、做”相结合,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3)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过程中,既要重视专业技术的教育,又要注重企业文化的熏陶,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既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又要注意加强各课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4)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应突出“工学结合”的特色。
  3.要采取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所选取的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需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实现,从而达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手段必须突出实践性的特征,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这些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的做法,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的主体,并使他们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而更好地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此外,还应特别注重采用现代的教育技术和手段进行教学,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