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高校新生适应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作者:高 茹




  高校新生适应期,是指新生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期内所进行的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人际交往、心态等多方面的调整,直至建立与大学生身份相匹配的学习、社交、生活新模式的适应时期。笔者从本校新生适应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结论人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研究目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目的。通过在适应期采取各种措施,缩短学生的适应周期,提高他们对现实和未来的投入状态。研究对象为2006级及2007级部分新生。
  2、研究工具。①“大学生新生人格调查问卷”(简称UPI)。测试结果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归类标准为:有轻生意向、不良情绪及身心状况达严重程度(259以上者)、自觉有心理问题或有较强咨询意愿者;第二类为可能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归类标准为:不良情绪及身心状况达一定程度者(20到25分)、感觉遭遇不幸、经常失眠或对事情没有兴趣者;第三类为暂时没有心理问题者。②“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第二版”(EOMEIS-2),共64个题目,均为六点记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测量四个意识形态领域(政治、职业、宗教、生活方式)和四个人际关系领域(性别角色、友谊、娱乐和约会),每一小领域由2个项目来测量。在意识形态和人际关系这两个领域分别显示出四种同一性状态:同一性获得型(经过努力达成承诺)、同一性扩散型(缺乏努力、缺乏承诺)、同一性延缓型(处于困惑中,正在努力行动寻找方向)、同一性早闭型(由于环境原因过早形成承诺)。
  3、研究方法。进行纵向调查研究,对2006级新生共进行了三次施测。第一次在入学军训期间对全体新生进行普查,发放2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254份,回收率为86.69%;第二次在第一学期未,在各系抽查部分新生,发放800份问卷,回收628份,回收率为78.5%;第三次在第二学期中期,在各系抽查部分新生,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35份,回收率为87%。对2007年新生选取一个初始值与2006级新生基本相同、数量为200A的对照组,在同样的三个时期进行施测。
  
  (二)2006级新生调查结果
  
  1、新生UPI测试总体状况:
  
  
  (三)对2006级新生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大一期间,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勤率两项调查存在显著差异。对新生进行的个体咨询和对辅导员进行的访谈也支持这一结论。分析结果如下:
  1、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结果与各次调查选择的时间有关。在新生军训期间,由于他们对新环境的新鲜感、对军训的兴奋等因素,会使首次调查中新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于常模。第二次抽查结果则接近同类院校的水平。第三次抽查在第二学期,正值新生对大学的新鲜感已过,而就业压力尚显遥远,无聊郁闷情绪弥漫,调查结果中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前两次。同时,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调查是否记名有关。首次调查为了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采取了记名方式,后两次为了解到更真实的状况,采取了不记名的方式。新生首次接受调查,可能会因对记名遭遇退学的疑虑而掩饰真实情况,导致量表反映的数值失真。
  2、同一性状态。同一性延缓状态学生比例在逐渐增加,同一性获得的比例在逐渐减少,显示出学生进入高校后,开始时抱有较大的信心,随着对校园学习生活环境的适应,对自我的不满足感也在日渐加强。同一性延缓比例的增加,预示着在适应期内的心理冲突正在加剧。
  3、出勤率。出勤率的下降与学生对于学校纪律管理效力的预期下降有关。许多学生在经历了大一上学期的学习后,意识到大学老师对于学生的直接管理很少,考试不像想象中那么难,旷课受的处罚也不是太严厉,因而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第一学期还可以在高中的学习惯性中勉强延续;第二学期就显得自律不足。
  
  (四)实施对策
  
  通过本次对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2007年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选取经贸系2_00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期对新生适应期问题有的放矢,并抓出实效。
  1、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一类学生进行跟踪服务。由于因心理问题所引起的自杀或其他恶性事件造成的影响极为恶劣,因此,将一类学生,特别是有自杀意念的人,列为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尤为必要。心理咨询室的两名专职老师对在军训普查中的135名一类学生逐一发放了面谈邀请函,以确认具体情况。经过面谈筛查出了2名严重心理障碍患者,报所在系党支书记,通知家属并及时进行了转介治疗。
  2、对全院新生开展“新生心适应”心理讲座。在新生开学后两到三周内,分系安排1~2欲心理讲座,内容包括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咨询介绍三部分。内容。通过讲座,让更广大的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技能,学会在新的环境中平衡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建立起自觉自律的学习习惯,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3、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班级心理委员是院一系一班三级心理健康工作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班级的心理委员一般在新生军训结束、正式上课后,两周内和其他班委一起由学生选举产生。班级心理委员肩负着日常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危机干预、预警的双重功能。由专职心理教师对新生班级心理委员进行业务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如何进行班级心理健康活动、心理危机干预等,使其具备初级的心理健康常识并了解危机状况下的上报机制。还要召集班主任、辅导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常识学习,进行团体咨询技术的学习,掌握运用召开班会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先进方法。
  4、建立心理班会制度,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辅导员、班主任考核条例》要求对在校生每学期召开一次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而一年级则要求班会的主题为心理适应、提高自主意识。心理班会制度的推行,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面。通过班会,提高了班级同学的团结,提升了班委责任感,加强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
  5、渗透课堂教学。经贸系对新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情感能力培育”,通过调整学生认知及行为,提高自主意识、加强对生活和学习的规划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对社会的了解,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努力地为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6、充分利用传统的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心理教师在院报上撰写有关文章、各系心理部组织制作宣传板报、院心理部成员撰写广播稿件等,从各种渠道广泛传播心理健康知识。
  新生适应期的心理调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实践出发,在本校范围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求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