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中西人性化设计思想之比较

作者:沈 华




  摘要 本文通过对“工艺美术运动”与德国“包豪斯”具有人本精神的设计原则和思想的阐释,比照中国古代《考工记》以及老庄的设计思想,为非物质社会的人性化设计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艺术设计 人性化 设计思想
  
  人类与产品之间的和谐,在设计产生伊始就一直隐含在人类设计造物的历史中,随着人类不断开拓新的设计领域,人性化的设计开始逐渐浮现在设计师的产品设计理念里,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设计趋势。在产品设计的初期,人类注重的是产品的功能问题,而无暇顾及人与产品之间的和谐,随着产品功能的实现,人们开始关注与产品亲密无间地交流,而具有这些设计特征的产品,体现了设计师对人和自然的深切关怀,是一种人性化的体现。
  
  (一)西方的“人”、“物”、“社会”设计原则和人本精神、资源意识等设计思想
  
  从19世纪中叶兴起的工艺美术运动开始,人性化的精神就体现在威廉·莫里斯和约翰·拉斯金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实践中,其原则首先是注重材料的真实性,其次是通过设计进行社会改革。第一个设计原则成为人与物之间的感情纽带;第二个设计原则体现出了设计师对社会的责任感。
  1919年,德国的建筑设计师格罗佩斯成立了包豪斯造型艺术学校。他在学校成立之初并不确定包豪斯的教学走的是哪条路,他原来十分厌恶机器以及机械化大生产,并一直为威廉·莫里斯的人本设计思想所左右动。后来,俄罗斯的构成主义、至上主义以及荷兰风格派的产生使格罗佩斯认识到机械化大生产能够让大多数人享受到好的设计产品,从而实现了具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社会的设计试验,这种试验因此具有了艺术设计和社会思想两方面的意义。在设计理念上,他提出了三点:一是坚持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二是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三是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这些理念首先提出了将人的需求放在首位,从而体现出了人本的精神情怀。
  二战后,各种新的设计风格层出不穷,战后出生的青少年厌倦呆板、保守的功能性设计,推翻了恪守理性的国际主义设计风格。但是,在波普的设计浪潮中,维克多·巴巴纳克从设计理论的角度严肃提出设计的目的问题。在他的著作《为真实世界的设计》中,提出:
  1、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特别是为第三世界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富裕国家服务。
  2、设计不仅应该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还必须考虑为残疾人服务。
  3、设计应该认真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为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
  
  (二)中国古代的“质”、“器”、“礼”设计循环模式和老、庄的“天道本体”、“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齐国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考工记》中就写道:“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中国古代工匠的设计准则和威廉·莫里斯的设计原则有异曲同工之意,古人在设计产品时,都非常注重材料的选择以达到“质美”的境界。中国古人在创造瑰丽、浩瀚而质美的设计文化时,由“质”即材料到“器”即产品,再由“器”到“礼”即社会的、伦理的和政治的综合观念,形成了一个设计的循环模式。在古代社会,产品作为物质的实现手段和方式,通过设计行为而实现改善人类生存境遇的愿望。
  作为矗立于我国古代哲学历史上的一座丰碑,老子体系第一个系统地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为而无不为”等重要命题,它诠释了老子返璞归真、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等道家真谛。《泰族》曰:“夫物有以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故良匠不能斫金,巧冶不能铄木,金之势不可斫。而木之性不可铄也。埏埴而为器,窬木而为舟,铄铁而为刃,铸金而为钟,因其可也。”表明了天下百工之作无不因循万物之质材特性和自然规律,方可工成事遂。
  庄子是老子的继承者,他的天人观念与老子的天道本体说纠缠交织、相辅相成。庄子的基本纲领是“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基于这种信仰,古人在审视建筑营造、手工制作等生产实践与自然环境的效应关系的同时,还对于开凿山石采取金玉,砍伐树木修筑楼台的自然资源大量消耗,万物不能繁衍的生存危机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三)现代社会的继承与发展,多功能、人性化、以人为本的设计之路
  
  后工业化社会的产品设计更多地关注人类的情感,威廉·莫里斯完全排斥机器,采用中世纪的手工作坊生产精心设计的日用产品,即使他的设计理念带有人性精神的闪光,但由于价格昂贵而无法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因此,即便它们很美好,也不能称为人性化的设计;德国的包豪斯肯定了机器的作用,并通过机器制造出标准化的产品,但这些产品依然不能称为人性化的设计品,因为人性化设计既不是完全否认机械的作用,也不是单纯地制造供人们使用的产品,它应该创造可以适应人的身体和情感,并使人在使用产品时得到更多的关怀。
  科技本身不是终极目标,而只是一种手段,而真正的目标,即最终目标,就是一直以来摆在首位的人性化,其根本衡量标准是关爱,这一点,中国古代的设计家墨子认为首先必须考察设计品,的效益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若无益于此,再精巧的技艺也是“拙”,他的学说为古代设计行业提出了一种评判标准,从而将其社会理想——“兼相爱,交相利”的精神落实到具有实践色彩的平台上。随着技术的成熟,人们开始从关心产品的功能转移到开始认真思考“机器与人的关系”。人性化的设计在非物质社会以多种面貌出现。一种产品开始出现多种衍生功能,所以,设计师千方百计地设计出多功能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掌握科学的设计技术,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21世纪的设计师将沿着前人开创的设计之路不断前行,并为人类设计更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