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武术运动中的柔韧性训练探析

作者:张守勇




  摘要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武术训练的要求、方法各异。本文根据武术训练中基本功要求的特点,并针对武术项目的自身发展要求,探讨了武术中柔韧性素质练习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练习方法等内容,以为武术训练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 武术 柔韧素质 基本功
  
  (一)前言
  
  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富有民族风格的一项体育运动。它不但内容丰富多彩,技击性强,而且动作、形象优美,从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然而,武术运动对人体各部分的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的要求也很高。因此,从事武术运动的人员必须进行艰苦的柔韧性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增大各关节的活动幅度和活性,动作才能舒展大方,并实现劲至力达、形象优美的目标。同时,如果经常进行柔韧性练习,还能减少武术训练中容易引起的运动损伤。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查阅并研究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的教材,如武术(套路)、武术资料、运动解剖学及运动生理学等。
  2、访谈法。分析近几年全国和全省少年武术比赛的情况,对业余体校教练员、优秀运动员、裁判员等进行调查访问。
  3、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座谈等形式,收集运动员柔韧素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对山东聊城某体校、广西桂林某体校、北京某体校武术队共80名队员进行了调查访谈。
  
  (三)讨论与分析
  
  1、柔韧素质及其影响因素。
  (1)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柔韧素质包括一般柔韧性和专项柔韧性两种,柔韧素质越好,动作就越舒展、优美和协调。其中,一般柔韧性是指机体中最主要的关节活动的幅度,如肩、膝、髋等关节。专项柔韧性则是指专项运动所需要的特殊柔韧性,如在套路运动中,对肩、腰、髋关节的活动幅度的要求。
  (2)影响柔韧性的因素。柔韧性受到了与人体的解剖结构和训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包括关节结构、年龄、性别、肌肉体积、神经过程转换的灵活性、运动水平等,其中,有些因素,如关节结构、年龄、性别等是不能通过训练而得到改变的。但与训练有关的练习活动,包括拉伸练习、负重练习等都能对柔韧性进行改善。此外,外部环境的温度、疲劳程度和心理因素等对柔韧性也有影响。例如,当外部环境的温度较高时,柔韧性就会好些;而在疲劳的情况下,柔韧性就会下降,做适当的调整后,柔韧性又会有所恢复。此外,心理过度紧张也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人体各部位的工作状态,使神经过程由兴奋转为抑制,从而影响柔韧性。
  2、柔韧素质的生理基础。武术的素质训练只有符合人体的生理基础、解剖特点,才能科学、有效。柔韧素质是指人体的各个关节向不同方向运动的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柔是指肌肉、韧带拉长的范围,韧是指肌肉、韧带发挥的力量、控制关节不受损伤的最大活动幅度。这二者结合起来便是柔韧,其发挥的能力则称为柔韧素质,它通过关节绕一定的运动轴产生转动的活动范围表现出来。其中,胯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和皮肤的伸展性对柔韧素质的影响最大。柔韧性是单独肌肉和关节的特性,也就是说,即使身体的某一部位有极高水平的柔韧性,而其他部位的柔韧性却不一定好。因此,要全面发展身体各个部位的柔韧性。柔韧素质的训练见效快,效果明显,但如果不坚持,消退也快。此外,体内外的温度对柔韧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外界温度在18摄氏度时,就有利于柔韧性的表现。适度的准备活动能使体温升高,从而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使神经肌肉功能得到改善。当肌肉拉长时,其收缩部分和连接组织都被拉长,这就导致了长度的改变,它分为两种类型:弹性改变——这种改变会很快恢复;粘滞性改变——这种改变相对持久。武术的柔韧训练要求采用小力量、长持续时间的方式,以达到粘滞性改变。这些基础研究说明,当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活动后,长时间、缓慢的伸展是增加直接组织的长度和提高柔韧性的最好办法。
  3、柔韧素质在武术中的地位、作用。
  (1)地位。武术的内容和练习的形式丰富多样。但总的来说,它分为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搏斗运动这三大类,并融技击、健身、美为一体,其技术动作大开大合,吞吐伸缩,高低起伏,翻转折跌,快速多变,对各个关节,特别是肩、腰、胯、膝、腕的柔韧性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也是正确掌握技术动作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在武术基本功的训练中,大部分都结合了柔韧性的训练。坐盘时,如胯关节的柔韧性不好的话,就不能正确到位,并在套路的训练中影响动作的顺利完成,进而影响动作的定式及造型美。因此,在武术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柔韧素质的基础地位,重视柔韧素质的训练。
  (2)作用。在武术训练中,如果具有良好的柔韧素质,不仅可以正确掌握技术动作,还有助于劲力的发、放。如在太极拳的训练中,要求“由松至柔。积柔成刚”,其中,刚就是通过发、放劲力表现出来的,且是由柔而来。因此,劲力是建立在柔的基础上的,而这种柔必定包含了良好的柔韧素质。在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朝着“高、难、美、新”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良好的柔韧素质保证了这些动作的完成,同时还确保了完美的动作定型,使武术套路给观众带来了劲力美和造型美。在散手运动中,动作完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柔韧素质的好坏。各种拳法组合要想达到灵活多变的水平,就必须使肩、腰等关节有良好的柔韧素质来做保证。良好的柔韧素质还可以在武术训练中有效避免运动损伤。运动员一旦在训练过程中受伤,整个训练计划就会被打乱,并影响成绩的提高,甚至致使运动员结束运动生涯。柔韧性不好往往会造成肌肉拉伤和劳损,对武术运动员进行不同类型的损伤发生率的调查显示:腰肌劳损、大腿肌肉拉伤、臀大肌拉伤最为常见,这些都与柔韧性有关。因此,加强柔韧素质的训练,提高柔韧性,能有效防止武术训练中的运动损伤。
  4、柔韧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在武术基本功的训练中,用以发展柔韧性的方法、手段很多,可围绕身体各关节、韧带等不同部位采用单人、双人、集体利用场地、器械等各种练习手段。而在武术训练的实践中,柔韧素质的训练则可归纳为两种基本方法,即静力拉法和动力拉伸法。通过缓慢动作将肌肉、软组织拉开,并在达到最大幅度时,保持一定时间的静止姿势;动力拉伸法即有节奏地重复同一动作的拉伸练习。在武术的练习中,一般又将这两种方法进一步划分为主动性练习、被动性练习和混合性练习。主动性练习是指运动员主动用力,并完成相应部位的软组织拉长的练习。如发展武术的柔韧性时,经常采用的压腿、压肩等固定支点的练习、最大限度地依靠自身的肌肉力量保持静止姿势的练习、原地或行进间的踢、摆练习和翻腰、涮腰练习等都属于主动性练习。
  因此,主动性练习也包括动力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这两种形式。被动性练习则是指借助于外力的帮助,使运动员的软组织被动拉长,并达到最大活动范围的练习。如在教练员或同伴的帮助下进行的扳腿、撕腿、甩腰、压叉及提高肩关节灵活性的练习等。此外,借助外力来保持某种静止姿势,使相应部位的活动范围达到最大幅度的练习等都属于被动性练习。
  可见,被动柔韧性练习同样也包括动力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这两种形式;混合性练习则是指主动柔韧性练习和被动柔韧性练习交替进行,这是在基础训练阶段经常采用的练习方式。如压腿后再由教练员帮助扳腿、甩腰、涮腰等。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可适当增加负重的柔韧性练习,如下肢绑沙带的踢腿,使之产生一种惯性,使被动柔韧性得到提高。但还要注意的是,训练中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急,而应使动作由轻到重,速度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并防止拉伤,从而逐步提高。少年儿童的柔韧训练,则要根据其柔韧素质的发展、见效快的特点,注意处理好与其它素质之间相互转移的关系,要合理地、有计划地、不断地长期进行,并注意练习时的动作规格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