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高职《建筑结构》课程改革与实践

作者:刘俊龙 刘世美 李 强 丁天庭




  摘要 《建筑结构》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一门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介绍了课程的定位、重难点及解决办法等,并提出了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和课程的特色等。
  关键词 建工专业 建筑结构 定位 教法
  
  《建筑结构》是高职高专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由传统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建筑抗震等课程整合而成。经过积极探索,我院的这门课程在2007年被浙江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本文对课程的主要历史沿革、课程定位、重难点及解决办法,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和课程特色等做了介绍,以此为同类院校该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借鉴。
  
  (一)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本课程自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原浙江建筑工业学校)的工民建专业开办以来,已有近50年的历史,总体上经历了中专、中专向高职过渡和高职这三个阶段。2005年,根据教育部最新专业目录的要求,将工民建更名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后,我院坚持以职业道德培养为灵魂,以知识整合与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为重点,对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和全面的探索。经过改革后,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化”内容体系,构建了以施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内容体系,并紧密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满足了建筑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需要,做到了实际、实用、实效,突出了应用性。具体为:增加建筑施工中常见的结构计算问题;增加结构施工图的教学内容;强化结构构造的教学;恰当取舍传统的教学内容,删除公式推导、结构计算等设计性内容。
  2、突出了各部分内容的内在逻辑性。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适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强化了“规范意识”,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
  4、吸收了最新成果。通过补充讲义等多种形式,及时吸收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并通过介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结构等,保证了教学内容始终紧跟建筑业发展的步伐。
  整合后的“建筑结构”课程强化了学生对结构受力等内容的分析能力、结构施工图识读、翻样能力及处理工程中有关结构问题的能力,而弱化了结构设计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实用型人才。
  
  (二)课程的定位
  
  1、课程的定位。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其次才是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需要实现由工程设计向实际生产和工艺的转化,而技能型人才则要求实现由生产工艺向产品形态的转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建筑结构为专业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建筑施工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该课程的两个主要定位,一是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使学生具备在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中分析和解决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
  2、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结构的基本理论,解决结构构件设计、施工中的常见问题;通过实训,则着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论证知识的能力。这样,就能正确处理一般的多、高层建筑施工中的结构问题,并掌握施工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应有的结构知识和能力。
  3、内容模块。本课程共分为结构设计方法模块、建筑结构材料性能模块、应用设计构造模块、建筑结构抗震模块、结构施工图识读模块、土建结构实训模块等61模块,其中,理论教学64学时,实践教学86学时,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为1:1.34。课程模块的设置应参照行业特点,并充分反映职业能力、岗位(群)的要求,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就业的需要,从而突出应用性。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又有抽象的结构计算理论及繁琐的构造要求,且课程内容概念多、公式多、系数符号多,具有实践性、理论性和实用性强等特征。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实现较高的学习效率。
  1、在教学内容上,要紧紧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以满足建筑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需要为度,做到实际、实用、实效,突出应用性。此外,还应删除公式推导以及结构选型、结构布置、结构计算等设计性内容。
  2、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明白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道理。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较差,且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程的特点,采用工学交替、过程跟踪、探究式、现场直观教学、典型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流程图”等教学方法,并融入英语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真实情境训练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实现优势互补。实践证明: “方法群”在教学中的联合运用,能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理论问题实际化,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职业能力的发展。
  3、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开发全程多媒体电子课件,以形成丰富的视频、动画、三维图形、实物模型、实物照片等辅助教学资源,使教学图、文、声并茂,展示某些结构形式、结构构造,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通过平时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采用笔试与绘图、资料查阅及应用、方案分析与优选、口试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评判。改革后,几乎所有学生都学会了使用常用图集、查阅建筑结构规范,他们的自学能力也显著增强。一题多解、一个问题多种方案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促进了他们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本课程在每个教学模块中都安排了实践训练。首先,选取一个框架结构工程的房屋做楼盖设计,设计内容包括梁板、楼梯等计算及施工图的绘制等;其次,还根据已知的配筋面积选配好钢筋,并用“平法”制图的规则画出施工图,根据一套具体工程(混凝土框架“平法”制图规则)画出结构施工图,用传统的制图方法画出框架结构的施工图。最后,要求学生在实训室做出自己设计的楼盖、梁、柱的模板和钢筋模型。这种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现行结构设计规范的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特色
  
  1、重应用、强能力。课程内容应体现“精和管用”的特点,使规范、图纸、图集进课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当前各企业正在应用的知识和技术相同,从而实现所学即所用。
  2、仿真模拟、工学交替。通过“隐性-显性-隐性”、“实践-学习-实践”、“现场-仿真-现场”的反复,使学生的个人知识系统不断拓展、重构、提高。
  3、方法灵活、综合评价。方法群教学法和综合评价等都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促进他们在职业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