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数学课堂培养创新能力浅议

作者:陈德高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提倡创新教育,不但要更新教育设备、手段和工具,更重要的是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应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和基本原则。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这种冲动的程度贯穿在每一个行为表现的过程之中,冲动的积累和连续性决定着创新行为的质量和成果。意识是行为的指南,能力是行为的保证。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成为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激励他们的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思维的。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利用其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并及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②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同时,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③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④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他们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