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中学历史教学与乡土史整合的探究

作者:李小平




   [摘 要]乡土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补充内容,它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增强爱乡、爱国的情感,以及在有效地开展历史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促进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作用。本文就新课改下职高历史教学与乡土史的整合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乡土史 整合 绩效 敦睦教化 历史素养
  
  乡土史顾名思义就是记述家乡发展过程的历史。我国自古就很重视编写乡土历史,用以教育后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乡土史的教育。在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更要凸显乡土史在历史教学中的教育功能。因此,新课改下历史教学与乡土史的整合,会提升历史教学的标杆,会让每位学生乐于学,且学有所得。
  (一)科学地整合能唤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意识
  众所周知,中学历史课讲述的都是过去历史的大事情,时空跨度大,涉及面广,这对于现在年龄不大、见识不多、阅历不深的中学生来说,总有一种难以逾越的“距离感”、“时空感”,不易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情趣。但是,人对家乡总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愫,对学生而言,他们最熟悉的社会环境莫过于自己的家乡。因为他们生于故乡,长于故乡,从小到大,耳濡目染,他们对故乡的山川草木、故事传说、乡土人情,不仅了如指掌,而且有深切的情怀。所以,在历史课中灵活地穿插相关内容的乡土史,既有亲切感,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亲临其中,感悟历史,迸发学习的激情。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的教学中,笔者补充了镇江军民的抗英事迹:一八四二年七月二十一日,英陆军六千九百余众,发起镇江之战。面对外来侵略军,守备镇江的清军,在副统海龄的指挥下,顽强地抗击英军,击毙英军一百六十八人,终因寡不敌众,镇江被英军攻陷,守军全部壮烈牺牲,海龄自焚殉国,镇江保卫战是鸦片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斗。英军投入兵力比以往历次都多,但所遭损失最为惨重。镇江军民英勇抗英震动了当时的欧洲。恩格斯曾经高度赞扬镇江抗英英雄们的“勇敢和锐气”,歌颂他们“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并且指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学生听了之后心灵受到震撼,并为家乡的抗英事迹所感染,也使课堂气氛得到了渲染。由此看出,乡土史的魅力无疑会对学生起到强烈的吸引作用,如把乡土史与历史教学有机地渗透和整合起来,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情趣,更易渲染课堂气氛,教学绩效更好,也符合素质教育教学的规律。
  (二)乡土史具有强烈的敦睦教化的功能
  自古至今,我国都非常重视乡土史潜移默化的敦睦教化的功能。历史上许多伟人性格的形成,往往受到当地历史的影响。如孙中山自幼熟悉家乡前辈洪秀全的事迹,青少年时期曾以“洪秀全第二”自命,并立志反抗腐朽的清王朝。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实现了目标,建立了中华民国,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革命,艰苦创业的“延安精神”,就是由陕甘宁地区的革命历史体现出来的。再如,笔者所在的茅山,不仅是道教的发源地,也是新四军开展革命的根据地。为此,当地政府铸造了老子铜像、建立了新四军革命英雄纪念碑和博物馆,并记载在地方志中,既教育了当地人民,也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更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当地的品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应。
  所以,要不断地挖掘乡土史特有的内涵,形成有效的德育素材,且与当地的德育教育密切地结合起来,并渗透到中学历史教学中,这样,才能凸显乡土史的敦睦教化的功能。因此,把乡土史融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是时代所求,素质教育所需,且能使之转化为社会主义新型的民风民俗和道德习尚,为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乡土史具有提升学生能力的功能
  乡土史较之普通历史教科书,对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更大的潜力。这是因为,乡土史含有更多的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笔者曾根据教学的需要,带学生参观过南朝留下的一对石狮子、新四军在江南的根据地茅山、抗战中国民党五十二师与日军激战的虬山、佛教有名的圣地宝华山等。通过有目的、有组织和有重点地多次实地参观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乡土史中更多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更能提升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判断能力。学生观察事物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参观式的学习,确保了每位学生的自主参与,使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且能发挥自身的特长、张扬个性,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的理念相一致。
  总之,乡土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二者的整合过程中,要理清乡土史应服务于中学历史教学的总任务、总目标,切不可喧宾夺主,冲淡教科书的基本内容,更不能把中国历史讲成地方的乡土史。因此,乡土史与中学历史的灵活整合,易于彰显历史的教育功能,升华学生的历史素养,渲染课堂气氛,更是深化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姚锦祥.历史教材学概论[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姚锦祥.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