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西方价值观谋取互联网话语权的反思

作者:黄会琴




   [摘 要]在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的斗争并没有弱化。西方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了价值观在道德、消费、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软力量”的渗透,这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关键词]意识形态 价值观 互联网 渗透
  
  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不同形态的意识形态最终都表现为价值观的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实质上是围绕价值观的渗透和反渗透展开的。冷战后,世界意识形态的斗争在形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西方价值观在互联网中的渗透趋势大大加强。
  (一)“软力量”的争斗取代“硬力量”的竞争
  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实质是两种意识形态为了证明自身模式的正确而展开的斗争。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新时期,那种纯粹意识形态的斗争虽然还时有发生,但已明显让位于单边对多边、单极对多极的争斗。西方“转换外交”的政策也由国与国的对峙,逐步转向对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基本属性的重视。各国以价值观为主的“软力量”的较量已经胜于以经济、军事为主的“硬力量”的竞争。尤其是在日益发展的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价值观之争更加突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成为价值观的中心问题。前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说,“因特网用的语言是英语,影响着全球会话的内容。”美国主宰的全球通讯、大众娱乐和大众文化将产生“巨大但又无形的影响”。他把文化与军事、经济和技术并列为国家实力的四个主要方面,主张美国把这些方面“合在一起,造成决定性的全球政治影响力”,加深美国和世界的交流与对话。正如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提出的,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极权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公民,通过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有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准则,从而使世界上有更大意义上的共同性。前美国驻意大利大使加得勒从美国总体战略高度上提出了一份更为全面的“建议书”,鼓吹要在全世界“宣传美国的理想”、“宣传美国的价值观念”。互联网冲破传统的国界障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频率,不受任何限制地向全世界提供“数字化”信息,这种“全球化”语言创造的是一种受这种语言支配的“全球化”思维方式。
  (二)消费意识是互联网传播最具破坏力的内容
  西方的消费主义在生活方式上将经济评价放在了优先地位,并将一定意义上的奢侈消费作为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甚至作为公民对经济繁荣的贡献和对国家或社会的道德责任。中国则不然,中国的文化是伦理性的文化,对消费还要进行伦理评价,即主张用节俭的消费观推动经济的发展。当前,西方消费主义的观念和欲望正从网络被直接推到了我们面前,有形无形中都在用西方文明特别是消费主义文化改造非西方国家。最突出的是美国利用世界经济大国与传播中心的优势地位,扩大在互联网上的影响,美国的通俗音乐、时尚、生活方式在全球各个角落传播,已经把市场推广到最遥远的区域,凭借物质、精神水平的无形渗透,增加消费培育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早在1995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曾发表题为《信息高速公路的色情市场》的调查报告:在过去的18个月中,因特网上出现了91.7万幅(件)色情图片、小说和影片,向美国50个州的2000多个城市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扩散。好莱坞电影、迪斯尼动画片、葛莱梅音乐等娱乐业生产的文化产品,传播世俗生活方式和实用主义的观念,使处于西方文化影响下的网民“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实际上,洋快餐、洋时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以西方消费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的强大冲击。
  (三)新型载体的控制成为价值观渗透的优势工具
  在互联网时代,西方努力挖掘网络媒体的传播潜力,充分发挥其“技术+文化”的特点,使其成为传播意识形态的新型载体,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由于互联网技术发起并兴盛于美国,西方国家在互联网技术、制度、语言等层面的“高位势”,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互联网信息的内容、流动方向以及传输速度。从技术的角度讲,美国控制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几乎独揽了对互联网规则的创制权,互联网更多地成为了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传播意识形态的工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大众传媒、流行文化都已被搬到了互联网上。这样,意识形态对传统媒体、文化产品的渗透性必然会在互联网上延伸、扩大。文化的传播带来的是强行推行其价值观和民主、人权标准,以此来影响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企图实现一统天下愿望,这也正是美国传统的霸权心态在当代的体现。在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中,已赫然将维护和推动其文化价值观的全球性统治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布热津斯基在《大失控与大混乱》一书中说:“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还有一个现象应引起我们思考:在当今世界对重大现实问题的人文关切与思考中几乎没有“中国学派”的声音,我们的学术前沿就是学习和传播西方的学术话语。在这种现状下,面对西方的文化扩张与渗透,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不断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四)“民主西方化”影射价值观渗透的话语本质
  美国的《外交政策百科全书》重新定义意识形态是:一个人们所共有的信仰系统,它暗含在集体行动中,并显示在一个共同体所持有的符号和信念中。因此,西方推行的政治价值观的实质是少数国家企图在全球化过程中控制其它国家,从而为自己攫取最大的经济政治利益。冷战后,美国一直主张中国随着信息流通而民主化,认为随着国际互联网和全球化的风潮进入中国大陆,随着信息的流通,民主就会到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一次演讲时就宣称,“我们知道互联网使美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已经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我们可以设想它可能使中国发生的变化。”也是在当时,现任的美国总统布什就表示,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对促进中国的民主极为重要,“如果互联网以在其他国家发展的那种方式进入中国,那么自由将迅速地在那片土地上站稳脚跟”。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图谋在互联网上成功之例比比皆是。目前,“美国之音”的上网语言广播节目已达23种,在“民主”、“人权”、“西藏问题”等方面,经常对我国无理指责甚至施压;一些西方传媒的中文网站,扩大了西方国家对华国际传播的范围,在台湾、西藏问题等有关中国问题的报道中,这些中文网站代表美国或西方社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表了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利的攻击性言论。可以看出,在西方政治网络已然成为“和平演变”的工具。
  很明显,互联网技术平台使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变得更为复杂。如何迎接新的挑战,这是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尤其在网络媒体这一领域,我国在技术上已经与国际接轨,下一步要做的是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内与西方争夺话语权,从而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胡联合.论冷战结束后的国家文化安全[J].现代国际关系,2000,(8).
  [2]熊绍辉.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教育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N].中国教育报,2000-1-5.
  [3]李昕辉.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形成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4,(4).
  [4]杨明,张伟.个人主义: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J].南京社会科学,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