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黄 燕 沈 艳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关键在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而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职业教育息息相关。本文从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阐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 新农村 意义 问题 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关键在于与职业教育息息相关的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2005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这里所指的职业教育主要是指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本文从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阐释职业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进而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几项措施。
  (一)职业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为解决农村孩子升学就业压力提供保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培育新农村文化的基础。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强对农民的科学知识教育,提升农民的各方面素质。随着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大批农村初中毕业生何去何从是一个客观存在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农村孩子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大批农村孩子接受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
  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大量剩余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也是影响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首要因素。如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效地转移就业,需要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结合。从主观方面来看,就是要求农村劳动者有转移就业的本领即劳动技能。从客观方面来说,就是要求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这两方面中,决定因素在于劳动者自身,因为农村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与转移就业是呈正相关的。而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主要依靠职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必须满足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机会、有能力转移就业。
  3.促进农民增收。“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目前,我国大约有2900万人处于温饱线以下,属于贫困农民。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在影响农民收入的诸多因素中,科技文化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低收入农民一无技能,二无资金,想走出去却无能为力,只能从事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的简单劳动,从而严重制约了他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如果能通过职业培训的方式,掌握一两项劳动技能,帮助他们找到相应的岗位,就能尽快摆脱贫困。
  (二)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观念滞后。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竞争型、能力型、实用型经济,社会需要与此相适应的人才。职业教育因受招生对象、服务对象地域的限制,往往形成一种封闭或半封闭格局,缺乏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尤其是一部分职业中学由原来的二三流普通中学转变而来,教育观念滞后于市场经济的要求,仍然偏重于以知识灌输为主,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技术的培训与操作,导致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和胜任相关的工作。此外,有些部门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只是学校教育,是教育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关系不大;职业教育的对象只是学生,忽视了所有就业人员都应该是职业技术教育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社会上也存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观念,认为学生上普高有出息,上职高低人一等。认识上的偏差,一方面导致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对职业技术教育扶持力度不够,客观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不愿报考职高,直接影响职业技术教育的生源和发展,同时也制约了经济发展。
  2.办学条件较差,不能满足学生实验实训的需求。职业教育与普通中学教育不同,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因此要求学生边学课本知识,边进行生产实习,最终掌握某种技能。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建设实验实训基地,满足职教教学需求。从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来看,目前我国县、乡两级的财政都比较紧张,要拿出大量的资金投入职业教育比较困难。因此,许多职业学校办学资源短缺,实验实训条件简陋。此外,职业学校师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是从普教改行而来,有的是刚从大学毕业的,都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3.办学方向错位,学科不健全。职业教育的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相当一部分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未能转化为现实需求,供需错位。表现之一是,专业结构与当地产业、行业人才结构不协调。一些城镇职业学校热衷于社会热门的“金(金融)、银(银行)、财(财会)、保(保险)”类专业,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专门化程度不适应当地社会职业分工的实际,忽视需求量大的一线生产、服务专业。农村劳动力没有广阔的、固定的就业途径,毕业生去向分散;表现之二是,学制单一化、全日制化、非培训化,难以满足企业和个人需求,不仅城市发达行业需要的高中后(非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受到限制,且农村学生需要的短学制、职业培训、半工半读模式的职业教育也相当缺乏。
  (三)发展职业教育,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改革措施
  1.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农村职业教育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此,政府要转变“重普教、轻职教,重升学、轻就业,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倾向,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农村职教与广大农民的利益密切相关,广大农民群众要转变观念。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和完善,就业机会也在不断增加。农民父母不能把对孩子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进城市重点名校,上名牌大学,应有多种实际选择。职业学校大都建立在县域、市域的范围内,更贴近农民,因此进职业学校或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掌握好农业生产技术,是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快速致富的最接近之路。
  2.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各级财政安排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应重点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农业和地矿等艰苦行业、中西部地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发展。省级政府应当制订本地区职业院校人均经费标准。
  3.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安排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各地区要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资助范围。要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农业及地矿等艰苦行业专业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
  4.目标定位要准确,学科专业要优化。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必须围绕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办职教,围绕企业的需求办职教,培养出的学生要能够让企业满意,满足市场的需要。学科专业一定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调整专业设置,使课程的设置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作为以“三农”为服务对象的农村职业教育,更要适应新时期农业、农村、农民的需要,对学科专业进行适时的调整和优化。对原有的学科专业要进行整合,该保留的保留,该删除的删除;根据发展需要、教学条件及师资力量情况,设置一些新的专业,如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检验等;优化各学科的内容,简化复杂的理论知识,重技能实训。
  5.优势专业要突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存在着竞争,教育产业也不例外。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保持和发展特色专业。各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必须结合当地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需求的不同特色开设专业。如我校烹饪专业的办学历史较长,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培养的人才供不应求,从而形成了学校的优势专业,促进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因此,每一所职业学校要想发展,必须培养各自的优势和专业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6.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农村职业学校办学中,以就业为导向,试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与乡镇企业紧密合作,实行人才订单培养。各职业学校除了建设好校内实训基地外,还要注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起校外实践基地。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这一广阔的舞台,师生边教学、边实践,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可以把一些先进工艺和技术直接传授给群众,实现育人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张晓山.有关“三农”问题的几点理论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1).
  [2]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11-07.
  [3]雷士平.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体制和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2005,(4).
  [4]徐丽杰.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J].甘肃农业,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