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构想

作者:马 宁




  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的结合,是摆在邮电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面前的普遍而又常新的课题。从多角度探索这一课题,具有方法论意义。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际结合及思维取向的角度,探索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的结合。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都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它的起点是实际工作的需要,终点是通过对理性的提高——“认识”之后,再回到实际工作中去的高层次的复归。认识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是整个过程的原动力和最终目的。认识为实践服务的途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而理论的升华,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措施,其中学校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怎样使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是学校工作努力的方向。
  就中职教育而言,其教学目的就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实用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因此,中职教师要熟悉企业、了解企业,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与企业共荣辱、共生存、共发展的思维意识取向和职业道德精神。
  
  (一)要认识企业、了解企业
  
  中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是一条有效的、且早已被人们肯定了的办学途径。通过这条途径,可以加深教师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密切校企关系,最终达到理论教学为生产实际服务的目的。因此,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教师应对企业的基本概貌和现状有一个较为具体的了解。要了解企业,就必须走进企业、深入企业。但是通常情况下,教师到企业去,或是听听企业职能部门如办公室、教育科等作一些资料性的介绍;或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到某个车间(科室)、机房、班组进行一些简单的实地考察。前一种形式,浮在面上,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意向,难免失之偏颇,更重要的是搜集的信息不具体、缺少实在感;后一种形式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对企业的整体认识。
  为了避免上述两种倾向,学校应每隔一两年,有计划地安排不同学科的教师到企业深入学习或挂职锻炼。教师在对企业进行学习考察时,必须做到“腿勤”、“嘴勤”。具体说来,就是从范围上看,要上下跑遍。要对企业的法人代表、中层干部、甚至班组长和生产工人,以及由此构成的整个企业体系的整体状况,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再深入到各个层次的工作实际和工人的生产现场中去,印证自己了解的情况。要从中听取和体味企业生产实践中的甘与苦,以及各种思想和情绪的反映,增强考察的具体性和实在感。这样,学校和教师对企业的认识与了解就会真实、全面一些。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初中毕业生,也有来自各单位、各企业的职工。就来自企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比较熟悉企业的情况。教学中应对这两类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各有侧重。总之,只有在具备了对企业基本状况的了解这一条件后,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的结合才具有可能性。唯有如此,教学内容才会使学生产生可信性,才会使他们从实际性、可行性的感受中,激发出强烈的反响,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理论教学应在一定范围内融入企业的基本知识、基本业务。来自企业的学生对企业实际有着较为深切的了解。与来自初中的学生相比,他们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常常思索、比较得更多一些,也更具体、实在一些。因此,做为一个理论课教师,既要适应这类学生的理论学习要求,又要在教学中弥补初中毕业生缺乏实际经验的弱项,更重要的是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具备企业生产必须的基本知识,尽可能多地熟悉一些企业经营的基本业务,使教学内容尽量符合企业实际,实现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结合的最佳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教学内容是充实的、具体的,才能既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又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学以致用。
  
  (二)教师应在思维上基本具备与企业职工的一致性
  
  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的结合,不能仅仅停留在被动地“参观访问”企业这种方法上。因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不可能经常地、长时间地深入到企业中。那么,怎样才能使理论教学不会因此而失去与企业的真正联系呢?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应尽可能地在思维上基本具备与企业职工的一致性。与企业职工(包括领导者)在思维方式上的一致性,不失为解决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结合这一课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之一。
  尽管教师不可能随时到企业参观考察,不可能对企业时时、事事都有所了解。但是,只要掌握了企业的现状,基本了解其现有的生产规模、生产特点、经营组织状况、企业发展方向、人员素质等情况,并有意识地将自己设想为企业的一员,保持一定程度上的思维一致性。那么,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实在性和贴切性就会得到加强。否则,仅凭经验、凭主观臆造,其结果将会使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相去甚远。例如,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上看,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先进的生产工具常常是衡量一个企业先进程度的一把尺子。为此,人们常常产生一种误解,认为先进生产设备的生产效率总是要高一些,只要先进的生产设备装备得越多,企业便搞得越好。然而,只要我们不满足于这一表面的感觉与认识,并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时,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实际情况是,在更新设备时,一定要结合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作好长远发展的规划。比如,对更新设备的种类、数量和重点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对设备的先进性、实用性要进行调查和预测,对投入和产出要进行科学测算。因为“先进”二字有个严格的规范,这就是时限。如果把看似先进的设备盲目引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提高,极有可能在短短的三五年内就会被更先进的设备淘汰,就会形成设备占用资金太大、折旧费还未足额提取,又重新陷入旧设备效率太低、新设备却无法购置的窘迫局面。进而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的发展,生产资料的更新,必须以其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创收和长远发展为唯一思考角度。作为理论教学者,应该具备一些这样的经营战略意识,并保持与企业发展思维的一致性。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真正结合在一起,理论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信服。否则,教学效果就会大悖初衷,甚至适得其反。
  要求中职教师主动地培养自己的“企业意识”、“经营意识”、“管理意识”等思维取向,确有一定难度。但是,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中职教师更应该注意把握好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要求。始终不使理论教学脱离企业实际的轨道,使自己的理论思维始终与企业实际合拍。
  
  (三)结合企业实际,加强思想建设
  
  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如不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后果是严重的,是直接关系到中职学校能否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实用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现实问题。所以,绝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建设。就目前的中职教育来看,思想建设的收效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一个关键的问题仍然是思维角度和意识取向的问题,既不要强求“过高”的格调,更不要流于形式。要从现实出发,把思想建设的教育工作放在学生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去进行。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根据企业的特性所形成的具体的氛围,去寻求思想建设、教育工作的最佳突破口。否则,就成了无的放失。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中职学生在校学习之后要到企业工作。如果理论教学毫无企业的特性,学生便会感到学而无用,还容易造成他们在课堂上的逆反心理,使思想建设事倍功半,陷入困境。
  综上所述,要搞好中职的理论教学工作,就必须充分重视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并将其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企业没有一个最起码的、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教学思维取向就会带有一定的形而上学的色彩,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思想建设也会流于形式,学校给企业培养的将会是不合格的“人才”。
  只有把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真正结合起来,理论教学课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企业的欢迎,把中职教育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