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两点感受
作者:王志芹
[关键词]化学新课程 问题与困惑 变化
2006年秋季,安徽省成为了全国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省份之一,高中的化学新课程得以全面实施。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师,笔者通过两年的学习、交流、探索和实践,对高中化学的新课程的实施有了一些认识。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感受:
(一)实施化学新课程初期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在实施化学的新课程前,笔者虽然参加了相关的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但真正实践时,却很难立即进入角色。此外,新旧教材的冲突、新旧观念的撞击,我们感到新课改“有点乱、有点吵、有点不知深浅、有点恐高”。
1.新旧教材的“冲突”。新老教材相比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新教材的深度虽然不如老教材,但广度大大超过了;二是新教材的难点相对分散而知识点相对集中;三是新教材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化学必修一就涵盖了老教材化学第一册的大部分内容和化学第二册的一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按老教材的要求要一学年才能完成。新教材的难点相对分散固然好,但知识点相对集中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比如《化学必修I》从第三章到第四章都是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内容,学习时间短,容量大,特别是化学方程式多,必须掌握的就有52个之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生容易被单调枯燥的化学方程式夺走学习化学的兴趣。此外,由于将物质的量和氧化还原等理论知识放到了前面,使学生一入学就遇到了难点,不利于化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新教材的“变脸”,使得高一教师面对教材有点“不知深浅”、难于把握,高二教师面对教材又“无从选择”、难于决定。
2.课程标准过于抽象。高中化学的课程标准不同于以前的考试大纲,也不针对某一版本的教材。内容的表述具有统领性,它虽然给出了指导性与提纲性的要求,但实际的可操作性并不很强。对提及的内容在深度、广度、难度的要求方面也没有明确细化,与未来的高考要求是否一致也不得而知。正是由于课程标准过于抽象,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把握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往往保守地采用“老思维、老观念、老方法”。
3.考试评价不明确。考试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新的高考方案及说明迟迟未出台,考试评价也很不明确。有些教师为了不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采用了所谓的保险方法,即按原有的考试评价方式安排教学内容,教学上是“补齐给足”、“面面俱到”、“一步到位”。个别学校甚至放弃新教材,而继续使用老教材,从而人为地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苦。
(二)实施化学新课程带来的可喜变化
尽管刚开始实施化学新课程时存在很多问题和困惑,但“阵痛”之后,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化学新课改也带来了很多可喜的变化:
1.改变了传统观念,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两年来,新课程实施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了全新的气息。教师教学由“填塞式”转变为“引导式”,学生的学则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教师的身份由“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身份由“配角”转变为“主角”。教师在安排教学设计时,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并把教学过程变成了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确定的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鼓励学生参与目标设计。并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与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加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多样化,在学习过程中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了师生的共识,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现在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上课时,学生思考问题多、抢答板演多、交流讨论多、活动探究多、小组合作多、师生互动多,教师启发点拨多、问题引导多、表扬鼓励多。如《化学必修I》的专题一,由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到物质分类及转化→定量关系→物质状态→分离与提纯→检验→溶液的配置→原子结构,这是人类探索物质世界的过程,也是化学家研究物质世界的过程。教材中的这些变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前是老师带着知识、课本走向学生,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现在是老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在探究中学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自我需求的激发。
3.注重实验教学和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程》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教材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把基础实验的部分由以前在三册中分散学习变成在第一册中集中学习,并提出了许多有趣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验和科技活动内容,力求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点燃镁带、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银白色镁带变成了白色粉末;氢氧化钠的溶液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逐滴加入盐酸后,红色渐浅至消失;铝热反应、喷泉实验等这些神奇变换的现象,无不深深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4.化学新课程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并和实际相联系。除了要在必修教材中介绍大量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化学知识外,还应在选修教材中,安排“化学与生活”这一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化学与技术”模块则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
当前,新课程已进入了进一步升华的阶段,这为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又为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应不断反思总结,以适应新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安徽省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Z].合肥:黄山书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