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

作者:余 娟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迅速发展的网络把全世界的人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但是,空间距离的缩小并不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文化距离或是心理距离可以瞬间缩短。相反,人们不能再用旧有的、固有的文化观念或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上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因文化差异而滋生的众多交际失误,反而会使人们的心理距离加大。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仍然只强调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在交际中的运用能力,而没有把文化意识的培养摆在应有的位置。其结果是:一方面,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只抓住了一些语法知识和语言现象,而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识辨能力;另一方面,对隐含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不理解,甚至产生误解。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按照汉语言和汉文化的习惯进行表达,使得运用不恰当,影响了沟通和合作。笔者结合大学英语教
  学的实际,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文化差异的对比,从而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在教学中揭示词汇意义上的文化差异
  
  英语中的词汇、习语和谚语等往往隐含了一定的文化内涵。语言之间可能有文化内涵的截然不同、褒贬意义的取舍不同以及文化内涵的外延不同,如果学生不了解词的文化内涵,即使他能读出或译出那个词,也不能理解词的意义。
  例如,有位大四的学生在一家大公司的面试中被录用,获得了去该公司实习的机会。该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对他说:“You are a lucky dog.”他流露出不快的表情,其他应聘学生也感到不解。这位学生和他的同伴就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汉语里用“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等贬义词来表达人们对狗的憎恶,难怪学生不能理解“幸运狗”的意思,从而造成了误解。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解释:在西方文化中,狗以它的忠实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它在英语国家里身价百倍,人们把它当作宠物,狗被称为“man's best friend”(人类最好的朋友)。狗的形象是正直的,与狗有关的词语也是褒义的,或是中性的。在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习语“a lucky dog”意为“幸运儿”。其他的例子比如:top dog(重要的人)、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时候),等等。在教学中,老师还要教给学生这些词、句经常使用的场合,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
  
  (二)在教学中比较语言运用上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里,中国人向来以谦谦君子为楷模,这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原则的。这种文化现象在旧谚语中得到了反映,如“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才能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靠边站。美国人也提倡对他人恭敬有礼,但不像中国人那样贬抑自己,而是“恭而不谦”,从而看出两个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举出典型的例子,如:
  甲:你是我们中的佼佼者。
  乙:哪里哪里,哪里的话,过奖过奖。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制度比较强调社会和集体的力量,而不提倡个人突出。因此,听了别人对自己的赞扬和赞美的词后都会比较谦虚,常常采用谦词如“哪里哪里”来推让或拒绝别人的称赞。
  而美国人一般采取接受方式则是:
  A:What a lovely baby you have!
  B:Well,I think so,too.
  从上例可以看出,B采用了直接方式来表示同意对方的评价。
  由于中西方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标准、社交礼仪和文化习俗等诸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势必会影响语言的运用,最终形成不同的文化规约和说话规约。而在交谈过程中,人们总是自动地、不假思索地遵循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说话方式,以此来理解对方的话语和选择应答方式,这就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导致交流受阻的根本原因。在教学中,老师要从日常交际着手,讲解语言应用方面的差异,使学生学会在相应的场合下运用适合的交际方式。
  
  (三)在教学中总结交际话题的文化差异
  
  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饭)了吗?”而美国人则用“Hello”或“Hi”等。所以,当美国人听到了中国人这样的话后,会认为他要邀请自己去他家吃饭。再如,汉语中如“上哪去啊?”、“到哪儿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如果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对大多数英国人和美国人来说,打听陌生入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是不得体的。此外,收入多少、已婚与否、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也是属于个人的隐私,不宜随便过问,否则就是失礼。因此,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应教导学生避免提下列问题: How old are you?(你多大年纪?) How much do you make?(你挣多少钱?) How much did that dress cost you?(你的连衣裙花多少钱买的?) How come you're still single?(你怎么还没结婚呢?) So you're divorced .What was the reason?Couldn't you two get along?(唉,你离婚了。什么原因呢?两人合不来吗?)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你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 Why did you vote for ——?(你为什么投……的票?)
  What's your religion?(你信什么教?) Are you Catholic?(你信天主教吗?)
  
  (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的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虽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的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要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外教的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多数中国人学英语都不可能具有母语学习时的环境,而充足的情景是英语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内外设置情景,播放文化知识丰富的电视节目,如《走遍美国》、《老友记》,等等;此外,还可以举行各种英语竞赛、英语晚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学年开办英语节活动,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综上所述,在新的世纪,我们需要在英语教学中进一步开阔视野,了解西方文化,认识并掌握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文化差异的本质,并加以归纳总结,以培养自身的文化敏感性。此外,学生还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会发现和总结规律,使客观指导和主观努力相结合,从而得心应手地参与各种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许力生.跨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宋学侠.外语教学应该增加文化含量[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6,(6).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