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

作者:张丽娜




  音乐审美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注意把二者紧密相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起到相得益彰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是人们的精神食粮
  
  欣赏音乐能够陶冶情操、纯洁心灵。经常欣赏高尚的音乐,会使人们的情趣高洁起来;而多听铿锵雄壮的乐曲、多唱内容丰富多彩的民歌,也会促使人们的意志坚强、情绪高昂。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表现风格。比如,陕北民歌信天游、新疆民歌、蒙古民歌、青海的花儿、侗族大歌、云南民歌、苏北小调等,都是我国民歌百花园中的奇葩,各民族人民在不同的音乐形式中宣泄着人类共同的情感,表达着同样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与中国的民族音乐一样,世界各国的音乐也是如此。国与国之间,即使语言不同,也能通过音乐交流沟通。正所谓“乐者,德之华也”,“审音而知乐,审乐而知政”,音乐是无国界的。人们的生活需要音乐来陪伴,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哪里有人类的足迹,哪里就有音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人类社会越发展,音乐的复杂性、细致性、多样性越是明显。音乐是超越了国家、民族、人种的界限,以人类共同的感情语言特性,来进行相互间的感情交流的,特别是器乐曲更是如此。因为“喜、怒、哀、乐、忧、思、苦”这些感情属性,是人类共同的属性。即使是不同民族的音乐语言,其音调虽有所差异,但感情、气质的属性,仍然是相同的。
  
  (二)音乐是是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
  
  首先,音乐可以释放、激发和升华人的感性,能够将人的感性从理性的压制下解放出来。对美的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品质,它可以激发人们追求真理的热情,提高人们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和丰富人们的感情,使人们对世界、对人生、对科学抱着积极的态度,使生命充满活力。这种认知的欲望本是天生的,也是感性的。但现代社会中,感性时时处于理性的压抑之下,往往使得人们曾经有过的敏感与激情消失殆尽,成千上万的人开始变得麻木不仁,对身边美好的东西比如春天的新绿、夏夜的星空等等,变得无动于衷;生活变得异常的贫乏、单调和枯燥;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物之间日益疏远、隔膜渐生,一堵无形之墙,使人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绝望。音乐所独具的感性品格,则可以以其直至人心的力量触及人的内心,将人的感性释放出来,重新赋予其以感知的敏感和激情。
  其次,高尚的音乐能够引导人的感性。感知外物的欲望是人之常情,不满足人的耳目之欲,不满足感性所提出的需求,是对人性的摧残。然而,人的这种欲望常常是无止境的、盲目的。荀子曾指出,盲目地追求欲望的满足,是国家穷乱的根源。如果任其自由地表现,不仅对社会,甚至对整个人类都是十分危险的。作为一种感性教育,音乐欣赏一方面为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的和自由的空间,充分地抒发、自由地表现,渲泻人的内心过分强烈的心理能量;另一方面,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距离,使审美主体的感知和情感的激发以及抒发,并不直接指向现实世界和社会,而是指向某个虚幻的对象和事件,从而可以避免对现实和社会可能带来的伤害。而且,音乐审美教育还能够升华人的感性。音乐欣赏是超功利的、超实用的,它触发人的感官、激发人的情感、开启人的想象,却不将它们引向实际的对象,而是引向该对象的某种使用价值之上。从而使人的感知具有了人性内涵,成为真正的人的感知。王夫之将美育升华人的感性谈得很清楚,认为它对人的精神起着一种感发、激励和升华的作用,使人摆脱昏庸猥琐的境地,成为一个有志气、有作为的朝气蓬勃的人,从而上升到豪杰、圣贤的境界。这一点当然适用于音乐的审美教育之中。
  
  (三)音乐审美教育应与素质教育相融
  
  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校中,都把素质教育提到了重要的位置。比如,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改革教材、改革教学内容,加快建立面向21世纪的新的教材体系和课程教学体系;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活动,增加对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搞好校园基础文明设施建设等等。但是,素质教育中对音乐审美的重视程度仍有待于提高。
  音乐课仍然只是中小学校的一门副课,音乐教学仍然局限于识谱、学习乐理知识和歌曲方面,课程安排与生活联系仍然不够紧密。与过去相比,青少年音乐素质有很大提高,但这更多的原因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子女“素质教育”的投入逐步加大,学习乐器、声乐、舞蹈的孩子越来越多。这种情况存在的误区是,家长往往把音乐学习当作一种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此外,音乐课程的安排上,一是课时较少,二是内容虽有很大改进,但仍然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流行歌曲的魅力比音乐课大得多。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的音乐审美教育中,将流行音乐一概拒之门外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因为流行歌曲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俗的,一类是庸俗的。缺少艺术修养和音乐基础知识的人们一时殊难分辨,庸俗音乐的炮制者也正是利用此点来牟取利益。因此,学校音乐课应该承担起提高青少年审美情趣的重任,通过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教育青少年接受健康的,抵制庸俗的,使音乐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兴亡,人才为甚。”未来的竞争日趋激烈,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竞争,说到底这又是教育的竞争,是通过教育提高人才素质的竞争。对于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音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高人的审美情趣,还能促进人们智力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欣赏音乐,能调动人的无限遐思,众多生动鲜明的形象、情境会泛映在脑海里,种种喜怒哀乐的感情细流会在内心荡漾,这种非常微妙的感情语言能够丰富人们的想象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音乐还会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人们道德、意志、品格、情操。中小学教育是教育中的基础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既要学习知识,提高文化水平,更要修炼素质,为将来的人生积累能力和动力。以音乐审美教育为手段加强中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提高社会人群的整体素质,应当是值得充分重视的一件大事。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应当加强对这一问题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