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试论素质教育视域下劳技课师资的培养

作者:彭莉萍




  1.采取措施改变基础教育中劳技课教师非专业的现状。一直以来,社会对劳动技术与教育专业教师的需求都是个矛盾的问题:一方面,中小学教学大纲设置了这门课程,各校的教学计划和安排也有这个内容,从表面上看各校都需要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师;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作祟,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上课时间大多被数理化等“主课”挤占。在以分数论成效的今天,大多数学校不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课,认为以非劳动与技术教育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就可以应付了。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对该课程的要求和管理,强调任课教师的专业资质。
  2.高等院校要加强对劳动与技术教育专业的研究。中小学的劳动与技术课教学内容的科技含量较低,虽然这门课已经开设了十多年时间,但与传统专业比较起来,还算是个“新生事物”,高等院校没有现成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专业师资和教材。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很少有人研究基础教育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问题,也没有形成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教学法。高等院校应加强力量,投入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教师的培养研究,以保证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能够继续开设,并且使这门课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以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3.建立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师资培养体系。高等院校在培养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师资,推进素质教育服务这个方面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评估体系,这是难点,也是高等院校建立师资培养体系的依据。课程评估是实施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发挥劳动与技术教育课评估机制,可以及时地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和学的活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高等院校只有据此制定出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师资培养的体系,才能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五)加强劳技课师资的培养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利于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生产的发展要求提高国民的技术素质,所以,就要培养出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素质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生产发展的需要。
  目前,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还处于不断地改革调整中,中小学领导和该课程的专业教师要跟上课程的改革步伐,就要做好思想准备和技术准备。因此,高等院校研究科学适用的实施方案及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对于中小学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家成.高中与大学衔接中的学生成长研究[J].人民教育,2006,(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