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自主发展是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作者:李业霞 王洪月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师专业发展 自主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既包括在外界(如教师教育)推动下形成的发展,也包括因教师自身的努力而取得的进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角色也日益多元化:“教学反思者”、“教学研究者”、“课程开发者”等角色不断被提出来。在这种背景下,主要靠教师教育培养的传统专业的发展模式已捉襟见肘了,于是,自主发展就成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新取向和重要路径。从本质上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非常自我的、内在的,所有的外力作用都必须通过教师的内因才能产生作用。因此,教师个体是否具有自主发展意识、能否做到主动追求专业发展,是实现专业发展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能力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自主发展是教学能力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教师自主发展的含义
1.教师发展的含义。发展是一种变化,而且是一种内部变化。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内部变化都可以称作发展。心理学家卢文格在谈到发展时提出,“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根据Lange(1990:250)的定义,在英语教学文献中,“教师发展”是指教师在智能、经验以及教学态度上不断成长的过程。另据应用语言学家Crandall(2000:36)的论述,教师发展是个持续成长的过程,它包括集体或个人的自主学习。
2.教师自主发展的含义。所谓自主,就是个体自觉、主动地追求个人的目标。教师的自主发展,也称自我更新或自我发展,已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所谓自我发展,它主要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并自觉承担起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的解剖、自我专业发展的设计与计划的拟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的实施和专业发展方向的调控等,来实现专业能力的提高。
(二)教师自主发展的主要特点
1.发展需求和愿望的内在性。教师自主发展的需求和愿望是内在的,这种需求和愿望是根据自我意识,并基于个人的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的愿望和目标而产生的,称为自我超越的意识,是自我超越的内在依据和动力。
2.发展内容的个体性。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容具有个体性,它不是为了达到外在的标准,而是为了发展个体的内在潜能,即具有个性特点的兴趣、爱好和才能,但这里的个体性并不排斥社会性。我们已经看到,自主发展型教师是在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的基础上,承担和履行个人作为知识人的社会使命,并实现最优化的人。因此,他们的自主发展是个性与社会性和谐发展意义上的自主发展。
3.发展个体的自觉主动性。自觉主动性是发展个体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集中体现,与被动消极相对应,也是能动性的体现。教师的自主发展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发展状态,是基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自我超越。自觉主动是一种发展的状态,这种状态形成了一种教师日常生活的样式,它主要表现为行为方式,但实质上是人性中能动性的表现。自主发展是教职生涯的最高境界。
(三)教师自主发展的路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在其自主、主动寻求自我发展的基础上。要自主、主动地寻求自我发展,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调整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中调整教学内容。总之,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反思教学实践,在经验的总结中提升自己;要坚持教学相长,在和学生的交往中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要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要投身教育研究,在把握规律中端正自己。
1.转变教育观念,寻求自主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主要表现在教学观、教育目的观、知识观和学生观等方面。在教学观方面,教学是对话与知识的建构活动,因此,教师要与学生积极沟通。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知识,交流获取知识的体验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应以讲授知识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还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在探索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在教育的目的观方面,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他们的发展等。教师要由注重“精英”逐渐转向关注全体学生,要走到学生中间,成为他们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在知识观方面,教师必须认真理解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知识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静态获取的结果。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使学生与学习对象相互作用,学生主动建构,并得以充分发展。在学生观方面,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自主的学习者,他们不能只被动地接受知识,还要主动地建构知识,并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陶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以开发潜力,张扬个性。
2.丰富专业知识,发展专业能力。新课程更新了大量的学科知识,再加上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客观上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不断地进行自主学习。此外,在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以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为前提。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一些课程理论,包括课程组织、课程的评鉴与选择、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身的工作实践,以完善知识结构。从而重组、更新知识结构,以加快专业发展的步伐。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信息能力、课程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等。其中,信息能力包括获得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吸收各种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并在选择、加工、提炼、综合后,再传递给学生。新课程实施前,教师的能力主要指教学能力,而很少提及课程能力,课程的组织能力、课程的评鉴与选择能力、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更是极少涉及到,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课程能力方面的锻炼,使自己的课程能力得到较快发展。
3.进行反思性教学,促进自主发展。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对教学经验的反思称为教学反思,它是“一种思考经验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波斯纳(G.Jposner)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最多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教学反思不仅要求教师从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和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还要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不良的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可见,教师的反思对自身成长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自己教学经验的总结,来增进对教学现实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培养职业能力。
新课程需要反思型教师,并要求教师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贯穿整个职业生涯过程的,只有坚持自我反思,以主体身份参与、投人其中,并逐步养成教育反思的习惯,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才能实现自我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4.实施教学的自我评价,实现自主发展。教学的自我评价是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教师要作为评价的主体。自我评价有助于克服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毛病,能够真实地反映教学实际,从而发现并解决问题。自我评价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它通过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由于对评价结果没有压力,因此,教师多会真实、自然地评价教学行为,不怕暴露问题,而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此外,自我评价还有利于形成自我教育的良性机制,使教师专业成长的潜力得以发挥。
只要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就会发现教学中的可改进之处,这种信念会使教师处于不断地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中。教学的自我评价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成效和并促进专业发展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参考文献:
[1]肖丽萍.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02,(6).
[2]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1999,(6).
[5]甘正东.反思性教学: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界,2000,(4).
[6]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