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繁漪悲剧命运探析

作者:李新英




  曹禺先生的《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繁漪作为这部话剧里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是作者笔下最精彩、感人的艺术形象之一。作为“五四”后的资产阶级女性,她聪明美丽,有追求自由和爱情的欲望,具有鲜明而坚强的个性和反抗精神。但是,她最终却成为受欺侮最深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集中代表,成为一个破坏的恶魔和其他人灾难的推动者。造成繁漪如此悲剧性的命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笔者尝试着从繁漪自身和当时的环境来做深入的分析。
  
  (一)繁漪的反抗多出于本能的自卫及报复
  
  繁漪的反抗既没有理性、明确的目标,又缺乏理性的梳理和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从表面上看,繁漪是一个叛逆
  的自由精灵,为了理想的爱情,她奋起反抗,为我们展示了女性形象深处的强悍的生命力与人性的原动力。在她身上,交织着人类“最不忍的爱和最不忍的恨”,也即是曹禺先生所评价的“阴鸷”。这种情绪就像自然界的雷雨一样,会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敬畏,但正是这样一种极端的性格,让人同情,使人怜悯她的不幸。而她的可爱、迷人之处,就在她性格的尖锐性中显示出来。
  繁漪有自己的思想,敢于自我决定。即使冒着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的危险,她也勇于冲破封建纲常,大胆追求梦想中的爱情。她在情欲解放中体会到了精神自由,找回了丢失已久的生命力。“我不是周朴园的妻子,我不是周冲的母亲! ”她就是这样一个敢于大胆阐释自己的女性,把自己与那些默默忍受政权、族权、夫权、神权捆绑的妇女区分开来,从而显出耀眼的锋芒。
  然而,繁漪对压迫的反抗、对人的意志自由的追求,完全出于她身上原始的野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她对周公馆既有心理上的拒斥,也有事实上的依赖。对于周家,无论在物质或者精神方面,她都没有明确的与之脱离的反抗行为;第二,她对周萍的情爱,并未表现出高于情欲的个性要求。对于周萍,她既有情感的执着,又表现出过分的依附。当周萍背叛了她,不愿意再和她偷情的时候,她的反抗才“喷涌而出”。可见,繁漪在掌握自己的命运、冲出旧家庭、追求个性解放的问题上并不坚决,还不是一个彻底的反抗者,只有在走投无路时,才有摧毁一切地盲目反抗,让有罪或无辜的人,都在她的愤怒之中烧为灰烬。
  繁漪的悲剧是由于没有爱情而产生的婚姻悲剧。她虽然对周朴园充满了怨恨,但却没有冲出周公馆的打算,更不用说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了。她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也不愿意舍弃养尊处优的太太生活。可以想象,如果她与周萍的私通并未中止,那么,她与周朴园的家庭矛盾就不会那么激烈。事实上,她与周朴园矛盾的表面化、尖锐化都是由周萍引起的。她对周朴园的表面上的对抗,只是一种由绝望引起的报复心理,而不是她思想觉悟、追求个性的表现。
  繁漪明知道周冲喜欢四风,却对周冲的选择大加阻挠,并劝阻道:“她始终是个没受过教育的下等人。”还决然地说:“我的儿子要娶,也不能娶她。”在周冲面前,繁漪对四凤的偏见显然不是嫉妒,而是她真实的封建贵族意识、等级观念和家长意志的反映。所以,繁漪不是反封建和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在思想和行为仍然深受传统文化的积淀的深刻影响,在意识深层,还潜伏着软弱、妥协的因素。
  
  (二)繁漪暴露了女性在追求爱情上的偏执和局限心理
  
  繁漪这个形象,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魅力,是因为剧作家准确而生动地捕捉和把握了女性在追求爱情上的偏执与局限心理。女性自身意识的残缺,必然导致悲剧命运的产生。
  在《雷雨》中,繁漪始终以畸形的方式来接近并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暴露封建家庭的罪恶的同时,也揭露了自己;在摧毁封建家庭的同时,也把自己掩埋在废墟里。当她知道周萍爱上四风之后,唯一的心思就是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挽留住周萍。这个时候的繁漪,反抗性与报复心交织在一起,她一方面千方百计地阻挠和破坏周萍与四凤的关系,如:辞掉四凤、跟踪周萍、将四凤房间的窗户关死,甚至不惜利用自己单纯的小儿子去和周萍争夺四凤;另一方面,她连自己作为母亲的尊严、太太的脸面都不要,而哀求周萍:“甚至于你要把四凤接来一块儿住,我都可以,只要,只要你不离开我。”如此降格自己,就是希望恋人不要走。这其中,她所有的反抗与挣扎,都是为了挽留不经意得到却又行将消失的爱情,她不顾一切地摧毁,报复,既没有认清男人的本性和理智,又没有因爱而成全的豁达,而是一味地把情爱当救命稻草一样拼命抓住,一任嫉妒心、报复心逞凶作恶,最终造成了疯狂的、猛烈的、摧毁一切的悲剧的发生。
  繁漪如此不顾一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首先,她只是把周萍当成精神的寄托,以此来填补自己情感上的空白,而她内心情感世界却是空虚而自私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当她知道了周萍与四凤的关系后,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击。她的反抗,仅仅是对自己失去感情的冲动、报复,对爱情和生活却缺乏深刻的认识。其次,长久以来的压抑,已经摧毁了她的心理健康。她的自我封闭和歇斯底里,都是生理和心理的病态初期表现。说到底,处于那样家庭与社会背景下的女人,不可能寻求到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爱情;此外,她意识的局限性与反抗的不彻底性也注定了他的的悲剧命运,她的一切努力和反抗最后都只能换来悲惨的结局。
  
  (三)社会环境的因素
  
  中国长期以来都是高度男权制的社会,周家更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在冷酷、虚伪的周公馆里,繁漪失去了自由,没有自己的爱情,更谈不上生活幸福。她饱受精神折磨,在无爱的婚姻里渐渐被磨成了一个“石头样的人”。但是,她并未心如枯木死灰,当周萍在高墙深院的周公馆出现时,她沉睡的灵魂就苏醒了,把自己十几年来郁积在心里的所有苦闷和渴望都向周萍倾诉,甚至把自己的“性命、名誉”也交给了周萍。
  周萍的出现,无疑给死水一潭的周公馆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与繁漪短暂地相爱,给她带来了新希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周萍越来越像他父亲,越来越向传统的思想观念靠拢,因而远离了繁漪。从这里,我们一方面看到了社会力量的强大,连爱情也只能屈服;另一方面,也可以想象繁漪在其中生存的艰难。总之,社会环境导致了繁漪的个人反抗始终是单薄无力的,所以注定失败。
  总的来说,单看蘩漪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她的确是一个决绝的个性解放者。但是,她一切的反抗与质疑都在时代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规限之内。归根结底,在她张扬、凌厉的外表下,是一颗传统女性的脆弱、温顺的心。而这一切,共同造成了悲剧。
  
  参考文献:
  [1]钱谷融.雷雨人物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曹禺.雷雨序[M].北京: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
  [4]朱栋霖.论曹禺的戏剧创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5]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6]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