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电工教学中如何凸显职业教育特点

作者:陈克芹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电工教学中应把握“打造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既能适应现实需要、又有自我发展潜力”这个宗旨,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
   [关键词]职业教育特点 模块教学 任务教学 整合教学平台
  
  《电工技术基础》是理工类高职学生一门必须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还是围绕着以学科为主体的主导模式进行,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如何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技能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特点,是当前高职教育不断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高职教育应打造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既能适应现实需要,又有自我发展潜力。
  因此,高职教育应牢牢把握这个宗旨,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下面是笔者在《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如何凸显职教特点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以供探讨。
  
  (一)实行模块教学,从教材内容上凸显职业教育特点
  
  现用的《电工技术基础》教材主要由教育界专家组织编写,企业界人士很少参与,因此,内容基本上按照知识的系统性,分章节讲授。如直流电路理论部分:基本概念(电流、电压、电动势、电功率等)→基本规律(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基本分析方法(支路电流法、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等),只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及完整性。学生普遍觉得这些知识难于理解,又不能“学以致用”,以致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职业教育是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教育,其教学内容必须与实际应用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全体电工电子专任教师联合外聘教师并聘请一些企业工程师作指导,针对学生现状,对所用教材进行重新设置编排(所用教材仅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出来的课程体系,既符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又能够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具体要求是:将课程内容划分成几大模块及其子模块,各个模块之间既有一定的关联又相互独立,讲授时,可根据专业要求进行侧重和取舍。如模具专业的学生可以省略电路的暂态分析。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电工测量仪表或新型电动机不断涌现,高职教育必须紧跟高新技术的步伐,对相应子模块进行修改或更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尽量减少教材重编的工作量。
  《电工技术基础》教学模块划分如下:
  
  比如,进行“直流电路”这一模块教学时,可采用颠覆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几个具体的直流电路。通过教师引导、分析这些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及各元件的电功率等,把这一模块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概念、定律、方法等)贯穿于整个分析过程中。这样,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又锻炼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推行任务教学,从教学方法上凸显职业教育特点
  
  任务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或教师协助解决问题。在进行任务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总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模仿。由于缺乏独立的思考,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就更不可能提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了。因此,在设计任务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技能培养的需要,布置探究性的任务。如在进行《交流电路》这一模块的教学时,可以选择在实验室进行,先发给每小组一些电阻R、电感L、电容C元件(教师要事先要做好测试,防止元件在实验时被烧坏),然后教师布置任务:① 每组学生在实验台的电路板上连接成一个完整的RLC串联交流电路;② 用交流电压表测出每个元件两端的电压及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③ 思考: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和每个元件两端的分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显然,任务 ① 和 ② 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任务 ③ 就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多数学生在短时间內都不能完成。
  2.引导学生分析完成任务。给出任务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思考完成任务要做的事情。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巡视并介入其中给予必要的指导,但只是作为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当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意见等方式来共同完成任务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发他们的兴奋点和成就感。
  3.根据问题,及时讲授新知识。比如学生在完成任务 ③ 的过程中,经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完成任务的关键时刻),教师再引入“相位”的概念并提出“相量法”(本模块的难点),进而得出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相量形式。这种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方式比“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整合教学平台,从课堂教学模式上凸显职业教育特点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综合素质偏低等现象。而实际教学中又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实验实训设备及场地不够等原因,导致多数教师偏重于理论教学,加上实验实训课与理论课又是分开进行的,没能很好地整合,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样会使部分学生对理论课产生由听不懂、不想听到产生放弃听课的想法。因此,教学中应把握理论知识够用为度、注重技能培养的教学原则,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融“教室、实验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于一体,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
  比如,进行 “变压器”这一模块教学时,重点放在讲变压器的结构、作用及使用上,并且选在实验室教授这节课,先让学生观看已拆开的变压器结构,然后让他们在实验台上用交流电压表测试变压器空载运行时的原副边电压关系,再用交流电流表(直接用实验台上的)测试变压器负载(可用白炽灯做负载)运行时的原副边电流的关系。而把变压器的原副边电压、电流的相量关系及推导过程放在次要位置,只对理论知识较好的同学做个别讲解。在实验室进行 “电动机的点动、自锁与正反转控制”教学时,教师先告诉学生按钮、交流接触器等触点的接线方法,再让学生接一个点动控制线路,然后讲自锁和正反转控制电路的电气原理图,最后让学生由简单到复杂地连接这些控制线路。学习“交流电路”中的三相交流电路时,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一些小型发电厂、变电所等处参观,并聘请技术人员实地讲解电路特点及一些电气设备的作用,比教师在教室里讲这些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这样,教师和学生讲讲做做,做做讲讲,老师“在做中讲,在讲中做”,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完以后当即通过“做”来印证。如果实践过程中遇到共性问题,教师再回到课堂上来讲,予以解决。“教、学、做”紧密结合,从而实现课堂学习与场地实践完全同步的课程整合,是高职教育中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的最佳模式,也是激发高职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