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人文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赵 俊




   [摘 要]人,是继承文化和接受新生事物最有生命力的载体,也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强调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教学的核心是在教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体现人文教育,对发展体育运动,促进教学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 人文 教学 学生
  
  人文是指关心人、尊重人和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强调以人为主体、为中心,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人的创造性和发展性。快乐体育思想,是指终身体育意识与个性和谐发展的统一。
  
  (一)在教学模式中体现人文管理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快乐体育思想重视的是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是发展个性、积极主动、独立自尊的人。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运动能力和方法为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综合功能,体现全面的健康观,努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的教学观。要达到这个标准,必须在教学上进行改革,使教学向多样化,灵活化,人格化的方向转变。要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条件出发,创造不同特色又能体现素质教育特色的体育课模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组织的形式和方法上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教学形式上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由过去的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由过去“育体、练身”为主的方法,扩展为能同时“启智、求知、调心、育人”的综合性多样化方法体系。同时,它也是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创造,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本主义的发展方向。
  
  (二)在师生关系中体现人文关怀
  
  师生之间体现人文关怀,就是创建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双向促进的良好关系。平时,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唤醒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增强学生的乐观情绪和自信心,使他们探索求知欲望得到充分地满足。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过去的教育模式没有以学生主体,忽视了师生共同参与过程中的情感力量,使学习流于机械、被动,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不能沟通,使学生有种无形的情感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学双方的创造性。现在的体育课,必须是能使学生自发、自主地享受运动乐趣的一种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快乐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轻松的学习氛围所引起的学生乐学情感是实现快乐体育的中介和桥梁。
  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接触最直接,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微妙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前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精神振奋。教师幽默的举止、风趣的语言、形象的讲解、惟妙惟肖的比喻是维系愉悦学习气氛的粘合剂。教师微笑地肯定、友善地鼓励、准确优美地示范对学生的心理激活、练习欲望的产生、身体的协调性等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动参与是获取教育信息反馈的主要渠道,有助于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保持教与学的和谐。教师与学生共同练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上的凝聚力,激活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意识,唤起学生的练习欲望,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掘学生的潜力与潜能,强化学生之间的互补,增强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和信息交流。从而建立起人与运动、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在各种运动项目中感受运动的力量、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对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让他们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激励与期待中增强信心。
  
  (三)在体育教学中体现人文动力
  
  在体育教育中要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这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良好的个性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地发展。现代教育要求的是全面素质的教育,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课程的教学,学生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和发展。另外,体育教学过程具有直观性、可感知性、感染性等特点。因此,人类某些意志品质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得到培养。例如:通过长跑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竞赛培养团结协作和奉献精神,等等。若这些精神品质能烙于学生的人格中,将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关注的问题。体育项目的评价方式和过程较其他学科更直观、更具有对比性。学生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胆大与胆小、张扬与矜持等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教师应该认真地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认识学生特性的基础上,正确引导。
  体育活动是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的活动,同时也很容易因活动感到自卑和怯懦。由于学生的自我表现及评价能力还处在幼稚阶段,还不能立刻发现并纠正自己或骄傲或自卑的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妄自尊大或失去进取心。所以,教师要小心地捕捉学生的心理,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然后施以引导和教育,给予学生客观的、善意的评价。对能力强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暂未获得成功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轻言放弃。利用帮教活动、小型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体验快乐。
  “面向全体学生”,不能理解为对学生平均用力,否则会严重抹杀个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安排运动项目和内容,因材施教、促其所好,扬其所长、展其所为、育其所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调整和发展,最终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四)结束语
  
  教育的宗旨是塑造健全的人。体育教学也要突出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教学方法的综合性、教学组织的多样性、教学氛围的愉悦性。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文教育,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要以身心和谐为前提,提倡情感教育,以终身体育为方向,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康长林.快乐体育与体育教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
  [2]袁吉.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创新设计[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