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模糊思维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李 丽




   [摘 要]音乐是一种富有感染力、能启迪创造灵感的情感语言。音乐教育中的想象,融化了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创造素质,它缩短了科学幻想和现实创造的距离。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模糊思维的规律,准确把握每部作品所包涵的内在生命、情感、灵魂、风骨和思想。利用音乐开发智力,对培养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开拓型、创造性的智能人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模糊思维 艺术想旬 智力发展
  
  模糊思维是在近代科学领域内提出的新概念。人脑运用模糊概念,进行模糊思维的现象到处可见,在人类艺术生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应充分重视、挖掘和启迪模糊思维的能力,努力提高音乐欣赏的水平。和模糊思维相比,形象思维的方法,是我们较为明确的思维形式,但它却具有明显的模糊思维特征。而且形象思维所创造的人类精神和感情物化形态的艺术作品,无法用绝对精确严密的思维方式和数学公式作解释,亦不能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
  音乐无法确切地描绘事物,它的形象也很少有精确模拟的可能性,因此,它比其他艺术更抽象。任何一部优秀音乐作品的节奏和旋律都是依据对立面的基础不同而变化的,所以它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人们只能选择与人类的各种情感、气质、心理状态近似的音响和节奏,以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的激情的感受和联想,这是一种不可穷尽的内在情绪的体验。如:二胡独奏曲《江河水》,就以凄凉悲切的情调倾诉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呜咽、哭泣、悲愤,如同江河之水难以遏止。可是,又有谁能说明此曲表现了怎样的悲剧情节呢?没有,但它在人们的心灵引起的反应也许比一组图画更为深长。
  因为音乐的这种模糊特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准确把握每首歌、每部作品包涵的某种生命、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力求以准确无误、“画龙点睛”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在脑海的“朦胧”中感受悲痛、希望、鼓励、恐怖、绝望、光荣和宁静等。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后,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步开启学生对模糊性的审美,使学生明确音乐不仅擅于抒情,还能借助特殊音响发挥“造型”功能,通过声音作媒介,给予人们一定的形象联想。如模拟雷鸣、风声、鸟叫、机器声等,或以象征手法表示事物的态势:静态的,如月光、黎明等的写意;动态的,如行车、海涛、行军等;或借用某种既定音调象征某种形象……这众多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形象或拟人、借景抒情等都能触发联想,唤起脑海中的潜在印象,使他们触景生情,从而去寻味音乐的内在情思、领略音乐的真实美感,透过描绘表象,进入更高、更美好的艺术境界。如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以优美婉转的旋律,歌颂祖国山河的娇丽景色,江楼钟鼓、月上东山……渔歌唱晚……碧波旋转、归舟晚去等,显得格外安静。在乐曲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由远到近、由近而远的过程中,回味绮丽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教学中,我们不必用诗歌去描绘、赞颂,也不必以山水为实体进行教学,而应该用形象的联想,去触发学生的激情,使他们领略到乐曲中的优美旋律;用流畅多变的节奏和精致细腻的配器,使音乐展现出一幅幅淡雅秀丽的长卷山水画面,让学生翱翔于联想的天空,从而体会美妙的艺术享受。
  当然,启迪学生模糊思维的艺术想象,绝不是让学生胡思乱想,而是要使他们感受到乐曲所蕴涵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当学生欣赏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时,能感受到巨大的精神鼓舞,而为之振奋,并鼓起勇气向困难斗争时,他们也就达到了音乐欣赏的初步要求。但如果有人把第一乐章“命运的叩门声”联想为吃巧克力,使主观联想和作品的精神风马牛不相及,就说明他没有听出乐曲的感情特质,做出了错误理解。可见,如果希望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从感性欣赏升华到理性欣赏,进入美的境界,那就要求教师谆谆诱导,让学生走进作家所处的时代、作家的创作道路,领悟民族风土人情和民间音调,对作品产生时的政治、哲学、艺术思潮的背景等进行一番了解。只有多听、多思、多比较,培养判断、理解和评论音乐作品的能力,才能调动模糊思维的能力,使模糊思维的模糊性与明确性得到辩证统一。
  培养学生在音乐中的模糊思维并不是一件轻松事,要运用少量的模糊信息,对音乐作品做出高近似度的概括和判断。除了鼓励学生要多学一些音乐知识,参阅一些辅导性书籍,多接触各类名作之外,还应注意培养他们的美感经验。如对旋律、节奏的敏感度,对音乐时代气息与民族风格的感受能力,对音乐思维发展的逻辑认识能力,对情感美和形式美的体验程度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就可以一步步、一层层地使学生的模糊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深华。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文学、数字、音符。”心理学家佩斯里研究确认:人的大脑分成左右半球,左脑控制人体右侧器官并实施语言和抽象思维功能,被视为“语言脑”。右脑控制人体左侧器官并实施立体图像、艺术和形象思维功能,被视为“音乐脑”。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创造才能主要通过右脑完成,但左右平衡发展,才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事实证明,多听优美的音乐有利于左右脑的相互协调,促进智力的发展,并能促进人体内释放更多的乙酰胆碱和一些有益的化学物质,从而改善和发展大脑的记忆功能。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很好的例证,他特别欣赏巴赫的器乐曲,并经常演奏他的《恰空舞曲》。他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和高度的鉴赏能力,提高了他的想象力,也正是器乐曲中存在音乐和数的关系,开拓了他的思维,促使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如他所言,“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音乐启发的。”爱因斯坦酷爱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的乐曲,在古典音乐中,他体会到和谐是相通的。
  在音乐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模糊思维,发挥想象力,为未来参与世界性智能竞争培养开拓型、创造性的人才,是我们音乐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欣赏音乐时,学生可先从音乐的感知和记忆入手,经过细致地辨别和丰富地想象,进行系统分析和充分理解,最后实现审美能力的提高。如,在欣赏完某一乐段或乐章后,可以要求学生将该乐章的主题或主旋律重现。这时,学生对这乐章已经有了模糊印象,如果教师再用钢琴弹奏帮助他们回忆,对重现主题或主旋律是很有益的,要一遍一遍地弹奏,启迪学生对音乐的灵感。
  毋庸置疑,音乐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语言,它能使人充满激情和幻想,把情绪引向高度激发的状态,从而促使思维活跃,引起创造灵感的闪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音乐是思维的有力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是历史的见证、心灵的写照,是传播美的使者,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大脑思维活动的结果。人脑本来就具有模糊思维的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讲,认识这个特点,并掌握模糊思维的规律,用音乐开发智力,培养美德,陶冶性情,增强素质,使学生在认识音乐历史,赏析艺术珍品的过程中,以高尚的审美眼光对待生活和学习,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