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摄影的文献性与艺术性

作者:张 旭




  [摘要]摄影术自问世以来,在许多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专门为传统文化服务的摄影门类、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摄影,在世界上是首开先河。在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对于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一种有效的手段来发掘、抢救、保护、记录、收集、整理和研究,展示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增进人类交流和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关键词]摄影 非物质 文献性 艺术性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约》中发布的最新定义,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我国的历史文献,有关民俗资料的记载散见于《十三经》、《二十四史》、地方史志、各类野史、文人笔记之中。宋代以后,出现了民俗的专著。如《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著)、《岁时广记》(宋陈元编)、《古今风谣》(明杨慎编)、《四礼翼》(明吕坤著)、《西石城风俗志》(清陈庆年著)、《清嘉录》(清顾禄著)、《满洲四礼集》(清索宁安著)、《婚礼通考》(清曹廷栋辑)等。这些民俗资料文献给研究我国古代民俗文化源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堪称多民族大国。但有文字的民族并不多。除了汉、蒙、藏、维哈、朝、彝等民族外,大多数民族没有文字。这就影响到对各民族传统古俗的记录。在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对于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有了一种有效的手段来发掘、抢救、保护、记录、收集、整理和研究,以展示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增进人类交流和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摄影的真实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性、摄影的纪实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性之间的珠联璧合,成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文献性和艺术性。
  
  (一)摄影真实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性的结合
  1.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文献性是我们研究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根据,并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和史料价值。形象是摄影赖以生存的根本,形象可以使人们重温过去的景象,它可使人们饱览不可见到场景。可贵的是摄影可以记录许多可能丢失的细节,也就是摄影的纪实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文献性。用摄影这种技术手段拍下现在残存的各民族的民间艺术和习俗,是为了搜集散落在民间的宝贵的文化资料,用科学的世界观分析其民族产生的社会缘由和规律,给社会提供某一民俗存在的依据。有时也是为了提出民族民间艺术及民俗线索,引起世人的关注。如德国女摄影家莱尼·里芬斯塔尔深入欧洲腹地的拍摄,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令人震惊的非洲部落文化的真实情况;湘西摄影家陈利同志拍摄的土家第一村《画说双凤》,深刻地揭示了土家族神秘的民族文化,等等。
  2.文献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在判断分析某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及民俗现象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形象的文献性,同文字相比,图片传达信息的速度质量都迅速和实在。以摄影手段反映民族民风文化艺术,是研究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最科学,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特别是对民俗活动中的有形文化,使用摄影方法能将其完整地再现出来。
  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建筑,通过照片来记录建筑物的外形和室内的各种装饰,利用光和影艺术地表现建筑物的风格。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在居住民俗方面也要拍摄各个民族的建筑物。除了拍摄建筑物的风格外,还要着重表现民族的居住特点。建筑物与各民族、各地区的居住习俗有密切关系,种种传统习俗规定制约着住宅结构和日常生活。比如住宅的布局,房间的分配、火塘和厨房的位置,杂物的堆放、独特的供奉和祭礼、信仰、禁忌等,都表现出一定的民族风情。第二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中民居建筑类一等奖的《徽派建筑》,就较好地使用建筑摄影手段表现中国古建筑的特点来说明中国古代的居住民俗。
  3.摄影手段的长处在于它能把民族民间习俗及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真实地记录下来。如民俗事象是通过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表现出来的事物和行为:有服饰、建筑、生产工具食物、交通工具;有各种人生礼仪,民间文化活动,岁时节日等。而所有的民俗事象都不能任意地导演和编排,只能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历史遗迹再现。民俗事象是千百年来的一种民俗文化,只能真实的纪录。凡是图片上有的民俗,作者一定到过事件的现场,而摄影手段的运用,更是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史料积累的科学化程度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
  
  (二)摄影纪实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性的结合
  艺术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又一属性,用艺术手段进行表现,是较为合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以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活动为载体,来体现摄影艺术的魅力。这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艺术性,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的目的不是直接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研究服务,而是全方位的挖掘摄影艺术表现的题材,更大的发挥摄影艺术的潜力。如:人像摄影可以说是在摄影之中出现得最多、摄影人最感兴趣的一个门类。人类的各种情感,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无不在人的面部表现出来。男女老少、贵族仕人、民族特色,风格各异的服饰装扮,各个阶层的人士等,都可以利用光与影的技术,把他们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与人像摄影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各种民俗风情的摄影都少不了人。民族的风采各异的人像摄影,都带有独特的异族风情。
  2.对于民族民间或艺术性较强的民俗内容,用摄影艺术再现其艺术实质。这时民俗的艺术地位是主要的。摄影的艺术表现性只能从属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的艺术性,并为之服务。也就是尽量用摄影的艺术性来表现某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的艺术性。在必要的情况下,为了表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的艺术性,可以以牺牲摄影的艺术性为代价。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文献性和艺术性,彼此独立又相互共联
  文献性和艺术性并不是对立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艺术性可以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价值。同样,民俗的文献性亦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艺术性有别于一般艺术摄影特征,特别是某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的文献性越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艺术价值就越高。文献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是摄影语言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性的结晶。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其中民俗的文献价值是主要的。摄影语言在此运用应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变化中典型瞬间作为拍摄的重点,以突出不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活动的根本内容。
  如何权衡协调好文献性和艺术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中的比重,是研究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及其分类的参照。有关这一方面的内容还有待于摄影理论工作者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是坚强的,它像一颗刚刚发芽的种了,破土而出,迎着朝霞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