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以人为本”理念在新校区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作者:刘 强 都业娟
[关键词]新校区 以人为本 学生教育管理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院校的调整与重组,学校自身发展的相关需要,不少院校出现了多校区办学的格局。多校区办学是高校改革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客观现实,对学校办学能力与办学效益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新校区在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等方面所存在先天不足,在新校区学生教育管理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必将面对更多的困难与挑战。
(一)“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内涵
学校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在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人的自主发展不断丰富、人的自我实现愿望倾向更为明显的当代社会,高校教育管理的重点应立足于人,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教育管理的整个过程,以唤醒人的人本意识、主体意识和人文意识。所谓“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依靠人、为了人、尊重人。在中国古代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的仁爱思想中就渊源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著名学术大师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指出:“中国传统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
(二)新校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诸校合并、建设新校区等方式进行办学实践。新校区一般都远离繁华闹市,实际发展水平会低于校本部或老校区,使得新校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和困难。
1.新校区的周边环境有待规划和建设。校园周边环境,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直接影响。新校区一般建在郊区,道路交通等市政设施只能等待逐步完善,加之新校区往往采取边建设、边运行的模式,也出现因施工建设问题影响学生正常入学的现象。同时,由于新校区校园内能提供给大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的场地、设施有限,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又不高,导致很多学生经常光顾周边的娱乐场所。而这些场所难免鱼龙混杂又隐藏着一些不安全因素,随时可能发生的社会治安问题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冲淡学生们昔日对大学校园的美好梦想,由此会造成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落和对学校对立的情绪。
2.新校区缺乏大学校园应有的文化氛围。文化精神是大学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经过多少代师生的努力,每个大学都会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精神,这是一笔长期积累凝结的无形资产。而新校区初建,人文设施的构筑一般都比较滞后,明显的缺乏高校那种浓厚的科研学术气氛和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而缺少文化底蕴,必然导致学生对校园文化精神的认同和归属的失败。而认同感和归属意识是一个学校形成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根本保证。新校区可开展的活动种类和数量有限,学术文化活动少,学生缺乏与校园文化的碰撞与冲击、交融与渗透,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3.新校区学生年级、专业及学历层次单一。就当前多校区办学实际来看,新校区不是集中了大一、大二低年级的学生,就是集中了个别专业学生。在学历层次上一般只限于本科学生,造成新生在老校区与新校区的高年级学生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或者说低年级的学生一进校门就失去了天然“启蒙老师”(师兄或师姐)的关心和帮助,失去了生活和学习的领路人。新校区缺少高年级、多专业或高学历层次学生,学生组织和社团的建设在这里也相对滞后,导致学生组织和社团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中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本大幅增加。各个校区间一般均存在一定的距离,导致工作人员相互往来的差旅费用,信息传递、传达的费用和时间等的必然增加。教育所需的设备和资料通常成倍增加。比如有的活动因实际需要在各校区都要开展,活动重复,使得全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总成本(含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等)明显增加。
(三)新校区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对策思考
1.在新校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要重视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选拔思想素质好、组织能力强的教师不断充实学生管理工作的队伍,采取切实措施,在业务培训、职称评定、评先评优、职级提升、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重视。要加强引导,督促新校区辅导员深入到学生之中, 了解学生在做什么、关心的话题是什么。掌握第一手材料,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保证新校区学生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更新理念, 强化服务学生意识。可以尝试建立师生联系制度,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校区, 教师上完课后很快离开,师生交流机会很少。教师应该通过走访、座谈、电话、网络等各种形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对学生的学业和就业指导,将教书育人的职责进一步落到实处。学校应将教师深入学生的工作作为评价教师德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作为对其年终考核、竞聘职称的条件之一。这项制度的推行肯定会对多年停留在口头上的全员育人理念产生积极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3.建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育人机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我管理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好方式,也是社会实践的好形式。要充分认识到传统的“保姆式”、“救火式”的教育管理模式无法解决新校区学生所出现的许多具体问题,必须实现教育管理观念的根本转变、平等教育观念和学生自治的观念改变。
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处理好角色定位,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使学生与教师能在同一平台进行对话,实现在交流中教育内容的渗透,以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新校区学生党团组织和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实现新校区学生管理的初步自治。
4.全员育人,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大学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在大学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大学教育全过程都发挥作用和影响。对于新校区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传承学校优良传统、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具有特殊的意义。学校各级党团组织要重视新校区文化建设,创设高雅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舍建设、校容校貌、绿化美化要体现高雅文化和人文精神。校报、校刊、广播、宣传栏要有目的的营造良好的集体舆论和心理氛围。各项活动的组织开展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体现思想教育的内涵。要严格规章制度、强化行为管理、强化校规校纪的执行,做到奖惩分明。
5.以学风建设为中心,把扶贫帮困等服务工作落在实处。在新校区学风建设上,要通过良好的教风来带动学风建设;要让学生学习上有动力又有压力;要构建自主学习的新模式、建立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学习互助机制,帮助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意识基础。当前,在高等院校普遍实行了后勤服务社会化情况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积极与学校后勤人员协调,积极帮助学生参与伙食管理工作,争取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勤工俭学岗位,对贫困学生的经费救助也应确保到位并公正发放。同时,对因突发事件给学生造成困难要予以及时救助。
6.预防为主,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就业竞争、家庭关系经常给学生造成诸多的社会压力,加之新校区低年级学生缺少与老师以及高年级同学交流的机会,致使学生产生焦虑、烦躁、失眠、不合群、过激等一些心理问题。所以,学校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应在新校区开辟网上通道、电话热线、专家教授接待日等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预防为主, 做到防患于未然。
建立和谐校园,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做到以制度管人的同时,更要做到“以情管人”、“以心服人”、“以德聚人”。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新校区的出现,本身就是发展的一个标志,由此给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所带来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暂时性的。许多问题没有经验可循,加之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只有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创新、埋头苦干,才能真正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把新校区的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祥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制约因素和对策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2002,(1).
[2]刘爱莲,王慧.新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探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