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财经应用文写作》教学思考

作者:席海英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促使我们对学科性质、学科魅力做进一步的思考。财经应用写作专业课性质向专业基础课的挑战、第一堂课的设计、授课过程中的技巧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从以上三个方面谈对该学科教学的理解。
  [关键词]学科性质 第一课 过程技巧
  
  原以为《财经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十分好讲的课程,因为其中的条据、财务计划、审计报告等应用文体对于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多年的教师来讲,应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情。但通过仔细研读教材、认真审视授课对象,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何让授课效果如愿以偿、让授课对象学有所长,成为考虑的首要问题。结合职校学生实际,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形成以下三个方面的观点:
  
  (一)应重新审视《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性质
  学科性质的界定将直接决定学科的课时总量、课时分配及授课学期安排。一般而言,课程性质分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类。在众多人的观念当中,《财经应用文写作》为经济管理、财经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应用型专业基础课程,因而大多数的学校将这门课放在低年级开设。由此带来这样的问题:教学对象是初中毕业生,他们的阅历不够丰富,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实际工作经验,写作水平较低。财经应用文与他们在中学所学的语文知识有很大的差距。如:在中学学习写作,学生们较多地是从自我的角度去写文章,习惯于写个人的事情、个人的见解和主张,随意性及口语、书面语相混杂。而财经应用文大多是在财经领域公务活动中使用。写作者只是执笔者、撰稿人,其观点不是个人的,而是组织的、团体的,是暗示出来的……除此之外,作为基础课的应用写作大多安排在低年级,学生不具备进行应用写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应用文体,如财务计划、经济活动分析、外贸文书等,学生根本就不具备专业能力来完善其内容。该课程的讲授只能较多地停留在文体格式上,缺少内容填充的应用文极易让学生误认为该课程仅是中学语文课的延续。课时量偏少,也使学生缺少足够的实践机会。
  鉴于财经应用写作是一门以写作学、语言学、逻辑学等为基础的,较多地运用经济法律、财务会计、审计保险等经济知识的学科,我认为不妨重新界定其专业课的学科性质,加大课时量,调整授课时间到高年级。加大了课时量,使得教师不只是单纯做中学语文老师的延伸工作,而将讲授的重点转向专业知识的规范化表述;高年级讲授财经应用文,学生不只是单纯接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课程(如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保险学、审计学、经济法、国际贸易等)作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回顾。学校如能在最后一章(经济论文)讲完后紧跟上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教学,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那么,这样的调整不只是形式上体现了对这门学科的重视,而是真正实现了财经应用文宏观上为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服务、微观上为生产和经营管理服务的目的。
  
  (二)重视第一堂课的设计
  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优秀的开场白大大优于长篇累牍的说教。“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同样的薪水。可是一段时间以后,那个叫阿诺德的小伙子却青云直上,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小伙子却在原地踏步……”。《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伴随着这篇优秀的普通话朗读文章《差别》拉开了序幕。文章的赏析作为一个途径,直接效果是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活跃了课堂气氛。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领悟文章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一个人只具有单方面、浅层次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要适应现代社会对财经人才的要求,必须具有多方位的综合能力。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如财经应用写作能力)等,这是该专业高层人士的必备素质。这样的开场白比单纯陈述该课程若干条的重要性要好得多。
  第一堂课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眼球,同时也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中有一句戏言称为“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表面上的戏言是否也折射出一种无奈呢?因此,老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将之作为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措施。告诉他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是这门课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完成任务情况)、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情况等,终结性考试就是选择测试学生的习作,而不单独测试理论知识部分。习作要求格式符合应用文格式固定或比较固定的特点;内容要表达特定的主旨,体现专业性;语言上要准确、简洁、得体、严谨,符合具体文种要求。整个文章格式、内容、语言浑然一体,文面整洁,让人一目了然。这种测试方法不仅仅做到了较为客观、公平,而且对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也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学期结束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目标,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家长和同行领导的好评。
  
  (三)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课改精神
  《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是一门既学理论知识又掌握写作技法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该课程学习的指导原则。知识性、实践性、应用性只有在阅读作品,分析文章、写作训练过程中付诸实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狠抓以下三个环节:
  1.加强各种文体文章的理论知识学习,开阔视野、加强积累,从理性上提高对应用文章写作的认识,为将来写应用类文章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
  2.加强例文阅读分析。引导学生多读作品,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阅读与分析,并写出分析文字。通过这个环节来培养学生阅读与分析能力,提高对各类应用文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判别,达到提高财经应用文写作能力的目的。
  3.加强讲练结合。这里主要指多写、多练、多讲解,使学生在写、练、评的实践过程中,学到方法、技巧,达到能较熟练地驾驭各种应用文章写作的目标。在具体的操作技巧上,有三点值得关注:
  (1)教学模式体现趣味性。开场白的选用固然重要,过程的延续更关键。保持一时的新鲜是不难的,长久兴趣的维系是建立在对客体思维的不断撞击之下不断变更教学方法基础之上的。我曾在讲授《信息文书》这一章启事、声明、广告部分内容的时候,做了一个授课模式变更:上课了,我说我累了,同学们说回去睡觉吧,我说太消极了;同学们则说出去走走散个步吧,我说好,一起走吧……就这样。我的意图领着学生的思绪往户外走,走过小巷,逛了大街,见到了电线杆文化的代表——寻人启事、开业启事、小广告,领略了户外广告的大将风度……游走之后,似乎大家都醒了,都轻松了,明白了信息文书的常见种类、各自的表达方法、不同要求下的展示场所及的优劣……最后可教师、可学生,或评、或点,归纳该部分内容的要点和注意点。可以想象这样的“领头飞雁”模式较之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效果。
  (2)实例教学体现时代性。财经应用文属于应用文体中的一个分支,讲究运用,因而绝大多数教材中都能够注意引用大量的例文,避免空洞地跟学生讲理论。但教材出版的周期性和稳定性与经济、政治、文化格局不断更新的矛盾,决定了教师在组织授课材料时,虽可适当地选用教材案例,但不能整体打包使用,必须分析其时代性。为增加学生对案例的真实感,可以从学校档案室借出一些正式文件让学生传看,并重点进行评析;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让学生亲手形成一些案例,如收集相关文本、制作调查方案等。
  案例选用也讲求一个新鲜,新人、新事、新成果、新数据、新观点、新问题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身边的事、现代的事、可信度强,学生有兴趣,也有利于创见的产生和表现。
  (3)教学内容体现实用性。教育的目标在于学以致用,职业教育的目标应该说更加实际。教学中我将常用或复杂的几十种文体分成若干类,九个章节的内容分成三个项目模块。即基础能力必备模块,专业能力拓展模块和综合能力提升模块。基础能力必备模块含财经应用写作基础知识和各类单位常用文体(第1章 财经应用写作基础知识、第2章 书信、第5章 公务文书)。专业能力拓展模块指财经领域专用应用文体(第3章 规约文书、第4章 财经报告、第6章 信息文书、第7章 诉讼文书、第8章 涉外经贸文书)。综合能力提升模块是写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大融合,服务终身、收益终身(第9章 经济论文)。在每一模块里,从几个主要的文种入手,让学生由个别到一般,进而从总体上把握这一类文书的写作规律和方法。这样从类入手,再结合每一类中不同文种的细微差别,突出实际运用时的重点文体,写作时既能轻松打开工作局面,又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这样,在把握教学对象特点的基础上,《财经应用文写作》教学以抓重点,突破难点为突破口,创造了教学过程中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的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交往情景,体现了行为引导教学法的“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精神实质。但仍要教育学生领会政策精髓、熟悉业务要意、锤炼思维能力、加强语言修养……以取得自身学业上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业余,张志义.财经应用文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张志义.财经应用写作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