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浅谈写作观察
作者:李根良
[关健词]观察兴趣 集中注意力 发现特点 准确
作文课上经常看到学生“想写而写不出或没啥好写”的情况,这种现象大多是由于缺少写作素材而致。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大千世界多姿多态,为什么他们作文时无从下手呢?主要是他们不善于观察,没发现到可写的东西。
善于观察,懂不懂得观察,这是观察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要写好作文,必须学会留心观察。“观察、观察、再观察。”创立“条件反射学说”的杰出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这样告诫自己的。科学研究需要观察,写作文同样了离不了观察。没有观察就没有写作材料,没有素材就难为“无米之炊”。
什么是观察?观察,是借助于人的感官,全面、深入、细致地认识客观事物的知觉过程。写文章是作者用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描述客观事物的,是不可能离开作者对所写的事物的知觉过程——观察。
比如到街上小摊儿吃早饭,热气腾腾一碗豆腐脑儿,两根油条,一碟儿小菜。吃完了别忙着抹嘴走路,先坐下来留心瞅瞅、听听。大街上人来人往,小摊儿前的摊主忙忙活活,这氛围也许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到商店里转转买件衣服,先别忙着付钱,站下来和人家计论计论价钱。当围过来几个人时,看他们如何还价。出了商店,还有许多故事在等你去观察。这些视觉观察的对象,也是写作的对象。一个法国大作家是这样要求学生:“当你走过一个坐在自己店门前的杂货商和这个看门人面前,请你给我描绘一下这个杂货商和这个看门人。他们的姿态、他们整个的身体外貌。要用画家的手腕传达出他们全部的精神品质,使我不至于把他们和任何别的杂货商人、任何别的看门人混同起来。”他的学生学会了观察各种事物,也成了举世闻名的作家——莫泊桑。
面对相同的事物,善于观察者往往摄取许多符合事物原貌的镜头,并有独特的发现、感受和认识;不善观察者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此乃写好作文的第一大忌。
高尔基说他小说中的人物,“差不多”都是“真人”。不过,人物性格,特点是从好多别人身上取来的。为了正确地描写一幅工人、神甫、小商人的肖像,就必须认真地去看其它千百个工人、神甫、小商人。这就不仅要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还要提高自己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
观察时首先要注意力集中,倘若心不在焉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走马观花式的张望、漫不经心地浏览、忘乎所以地卖呆都是观察的大忌。有人吵架,不少人会围上去,多数人是为了看热闹,孰不知这骂人也有“学问”。有这么一个犹太小孩,叫肖咯坶阿莱姆,他的后母经常虐待他,打骂他。他每天晚上一边流泪,一边悄悄地把后母咒骂他的恶毒语言记下来,日积月累,记下一大本并把这些编成了一本小辞典。后来成了一名杰出的犹太作家。还有人写作时,每写到人物的恶毒咒骂和尖酸语言时,就从他的辞典《后母的词汇》中加以引用。
观察还要注于发现特征。事物之间因互相联系而存在,有联系就可以作比较,有比较就容易找出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就是它们的特征。比如,把狗和马作比较叫相异比较观察,把骡子与马作比较叫相似比较观察,把一匹马和一匹马作比较叫相同比较观察。在公共场合打哈欠、张大嘴的是不拘小节的人;背过脸的,是害怕丢丑的人;手捂嘴者,是有礼貌的人等等。
观察还要准确,否则就认识不到事物的本质,甚至会有所歪曲。如有个学生写雾景:“大雾白茫茫一片,花坛里的白花经雾一打,显得格外精神,散发出诱人的清香”。雾里看花,是一朦胧之景,想当然地去写,是缺乏观察的表现。
观察不单单是感官的接受,而是能动的思维活动。只看不想,事先无计划,事中不动脑,事后不整理,这样的观察往往收效甚微,也是观察的大忌。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能力。很难想象,对周围生活熟视无睹的人会有真知灼见,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的人会按准时代的脉搏。有次作文课,要求学生写篇记叙文。看到一个学生迟迟无法动笔,我就走过去询问,交谈中得知她邻居家是个赌场,就告诉她观察的事项。几天后,她果然根据自己的观察,写出了一篇真实形象的《赌场细观》。“在这家不起眼的院里,有一个地下室。室内布置得非常豪华,摆着一些高档家具,还有两张精致的麻将桌,这就是赌场。屋里烟雾缭绕,呛味儿扑鼻,虽有两个电棒,但在烟雾缭绕之中,却显得昏暗无光。”“这里面常常会传出搓麻将的呼拉声,嘈杂中不时还混有吵架声、咳嗽声、哭泣声。门外面听声音还不甚嘈杂,走进屋却让人感到格外刺耳。屋子里的小柜台上有酒,有快餐面。还有刚做成的肉合儿、包子等。价钱虽比外面高一倍,但出乎意料的是人人都乐意去买。”一次观察就有这么多收获,使她一下子有了写好作文的信心。后来她把继续留心观察到的赌场丑闻一一记下,通过日记练习写作,为她后来演讲赛获胜,提供了充足的“弹药装备”。
观察不仅使她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更使她提高了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敏锐而精细的观察力,是进行一切写作活动的首要必备条件。必须使学生从疏于观察的习惯中走出来,积累丰富而生动的生活素材,方能巧构文章。最后用一位大作家的话作结吧:“只要作者勤于观察、体验、不断写作,他的‘艺术感觉’是会慢慢敏锐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