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文学鉴赏教学中的“讲”与“读”
作者:陈海燕
[关键词]文学鉴赏 “讲”“读”
文学鉴赏教学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大部分的大学语文教材其实就是文学鉴赏的教材。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写作的技巧,了解历史文化,还可以领悟人生哲理。因此,文学鉴赏教学无疑是大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至于如何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可以有自己的方式方法。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信“讲”与“读”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讲”
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教师的讲授,所以,“讲”当然是每门课程教学中都必不可少的。正是因为“讲”是那么的必不可少,所以也就那么令人习以为常了。少有人去考虑:为什么要讲?要怎么讲?讲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讲授公式化,思维模式化,自然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说:“如果把课文看成一个园林、一个旅游点,教师应是一个导游员,因为教师已经事先进去看过了,已经熟悉一些情况了,然后领着去,一路介绍,但是不要找定性的东西,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语文教学是审美活动,美与不美,美之所以为美,每个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讲的过程当中,要端正自己“导游员”的位置,不要把自己看成是主宰者,不要勉强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要达到好的文学鉴赏教学效果,以下几点必须注意:
1.语言应生动有趣,有现代感。课堂用语是否得当,是否精彩,关系着教学质量。通常的教学用语多强调严谨、恰当;但其实,它更应当有亲和、生动、有趣,应该是精彩的、生动的、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
“真正的互动教学,教师语言应表现出更大的亲和性。”“‘幼稚化’的语言可以增强亲和性。”由于知识水平的差异,学生的语言水平往往比不上教师,他们喜欢生活化、通俗化的语言。由于年龄的原因,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和活泼的词汇往往更感兴趣,因而会更加喜欢‘幼稚化’的语言。若教师的语言一味的追求严谨,容易与学生的接受力产生差距,使学生觉得枯涩难懂、望而生畏。在教学中,教师不防使用一些当下年青人的流行语言,引用一些简单、常用的英文单词,这些都有利于缩小师生差距,增强亲切感。
在文学鉴赏教学过程当中,幼稚化、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往往能令学生觉得亲切,耳目一新,即使是令学生最为头疼的文言文也会变得可爱起来。
2.打破神话,重视人性。大学语文教材中遍选的大多是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作品。古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道德观念,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往往把教材中的人物神化,整部教材中都是忠贞爱国、才华横溢、不畏权贵的伟大人物。但是,人都是有缺点的,没有人是完美的。屈原的爱国、李白的才华,这些都是从作品中一眼就能看出不需要多讲的。反倒是他们生活化、平常化的一面,是教师在讲授过程当中应该提及的。
大部分文学作品反映的是人性,有人性的闪光点,也有人性的晦暗点,不管哪种都是正常的、真实的。文学鉴赏不应一概而论,而应以人为本,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分析和关注,自然地引发人文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心与理性,展现文学的魅力。
3.设置悬念,环环相扣。文学作品忌讳平铺直叙,教学也是这样。平铺直叙让人找不着重点、提不起兴趣;此外,滔滔不绝,容易使听者产生听人说教的感觉。如造园设景,曲折蜿蜒才能富有韵味。讲课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置悬念非常重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多问“为什么”。通过问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问引导学生去思考,通过问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在讲授的过程当中,若能巧妙设置悬念,环环相扣,则能引领学生深入挖掘、探究。
4.旁征博引,立体讲授。大学语文课时有限,课堂讲授往往受此限制而难以舒展。因此,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往往选择精讲。但是,精讲不应演变为简讲,不应平面讲述。尽管课时有限,在课堂讲授中还是要援引大量的补充材料,使讲授丰满、立体。要领悟文学作品的真髓,除了读文学作品的字面意思外,结合作者的身世特征和境况遭遇、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来理解文学作品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在讲授文学作品时,如果能够结合作者的小故事、作品的小故事来讲,还可以使讲授生动有趣,课堂气氛活跃。
5.开放思想,聆听学生的声音。我们的学生都是有思想的青年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切忌把自己的或者教科书上的思想强加于学生。比如,讲到屈原的爱国情操时,就有学生提出两个不同的观点:第一,有学生认为,屈原的爱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因为楚国只不过是中国的一小部分。第二,有学生认为,屈原的爱国是一种愚蠢的爱国,因为他选择了自杀,而不是留下有限的生命继续斗争。对于学生的这些观点,教师不应该横加指责,或者武断地认定学生是错的。作为教师,要开放思想,要善于倾听,还要鼓励学生思考和提出观点。
当然,引导也是必须的。比如说针对以上学生对屈原爱国思想的两个观点,教师可以主动地提出,按今天的观念来讲,楚国的确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今天学习屈原的爱国情操,并不是说号召我们只爱某一个地域,而是说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母土,热爱我们的人民。我们要学习的是屈原的这种爱的精神。至于投江自尽是否值得,每个人的人生观不同,有的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的人不惜“我以我血荐轩辕”。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屈原以自己个人的牺牲激励了千秋万代的人,其价值不可谓不大。
6.以点带面,拓宽视野。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成果丰硕,优秀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大学语文的教材却篇幅有限,课程教学的时间也很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无限的知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学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以点带面的教学,教师就是将学生领进门的师傅。大学语文课应该是导读课,通过某篇、某文学作品的讲授和精读,传授阅读作品的方法,培养阅读的兴趣,引导更广泛的阅读。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可以经常提供一些选择性的阅读篇目和书目,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读”
教学离不开讲授,文学鉴赏教学中“讲”的重要性是毋庸质疑,另一个重要性就是“读”。对于别的课程教学来说,读并不至关重要,但是对文学鉴赏的教学来说“读”就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因为文学是审美的对象,文学鉴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所以,在进行文学鉴赏之前,必须先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而且最好是大声的朗读,这是成功的文学鉴赏教学的第一步。传统的文学鉴赏教学往往偏重于教师的讲授,教师把内容都讲得很好。但是,学生是怎样想的却不管。其实,大学生都已经是青年人了,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因此,完全能够通过读作品而形成自己的感受。我们应该重视这种感受,重视“读”的功效。
“读”有哪些方式呢?可以是学生自己读。其中又包括学生个人自读和多个学生齐读、教师领读而学生跟读;还可以是学生听别人读,利用名家的配乐朗读或者个别学生尝试配乐朗读,这些是加深学生对作品感受的好办法。无论是学生自己读还是听别人读,都是为了将字面的干瘪的文章变化为听觉的立体的文章。字面的句子是冷冰冰的,没有情感的。但是,朗读可以读出情感来。听别人的朗读,了解别人对文章的理解,了解别人对文章情感的阐释。
总之,“讲”与“读”是文学鉴赏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大多能够做到讲读结合。但是,如何讲更好,如何读更佳,恐怕作为大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还是要多思考、多探索。只有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才能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
[2]周明强.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胡尹强.小说艺术:品性和历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4]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
[5]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