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验实训教学改革探析
作者:李传鸿
[关键词]高职教育 计算机教学 实践教学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挑战。人才是一切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与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技术人才的短缺问题也已经越来越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的调研结果显示,国内目前需要造就和培训数十万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操作人员、编程人员和维修人员。在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中,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百万人左右。可见,如何适应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如何在未来几年内培养出大批合格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成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2.“就业本位”的“职业能力”教育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共识。“就业本位”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从根本上讲,高职教育是为学生的就业服务的教育,因此,“就业本位”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从这一要求出发,让受教育者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就成了高职教育教学的基本定位。
“就业本位”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和研究对象上严格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简单来说,虽然职业能力与工程技术的研究对象都是专业技术,但技术的内涵是不同的。就计算机应用技术而言,职业能力研究的专业技术应包括与职业行为关系较大的编程技术、软件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故障诊断排除技术等。而工程技术研究的专业技术除了上述技术外,还应包括与职业行为关系较少的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编译原理、系统结构等设计制造技术。从形成的角度讲,工程技术是自然规律和技术工具等客观事物的反映。职业能力还包括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经济社会利益的体现方式,以及由工业文化导致的实现手段等,它与人的行为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教育能不能明确以“就业本位”的“职业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准确把握这一定位,是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和能否稳定发展的关键。
3.为适应“就业本位”的职业能力教育,高职计算机应用教育中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多年来的高职教学改革和实践证实了实验、实习教学环节在计算机应用教育中的关键性。但是,目前多数计算机实践课程仍然是简单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设计开发性实践较少;多课程同类培养重复实践的较多,有机组合安排同一培养目标的整合性实践较少;纸上谈兵式的虚拟型实训较多,真正服务社会型实践较少。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将很难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计算机应用教育中的实验实训教学亟需改革。
(二)改革与实践
1.改革课程设置,突出实验实训,出台配套教学文件。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从事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取决于直接面向学生的课程设置。显然,改革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应用专业实验、实训教学首先要改课程设置。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岗位群进行调研,总结各地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经验,我们首先确定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就业本位”的“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在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时,注重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工作岗位,把计算机应用行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态度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强调在培养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综合延展能力。
按照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把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从业技术分为三个职业面向:①平面设计及高级排版。②软件项目开发及程序设计。③Web组网、开发与维护。在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以就业为本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对人才的培养作用。同时,为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作为考核依据,实施 “嵌入式双证”教学模式,学习、贯彻相应的实验实训教改文件,对国家认证科目实行教考分离。
2.改革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在系内成立实验教学办公室。经学院批准,在计算机系首先建立了实验教学办公室。实验教学办公室为隶属于系的独立教学部门,设主任一名,由系副主任担任;副主任若干名,由各教研室主任担任。实验教学办公室统一管理所属范围的各级各类实验室的人员、场所、设施和设备的使用及运转。在教研室的配合下,密切结合理论课程设计实验、实训课程;组织编写实验、实训教材;安排和管理实验、实训课程。
3.构建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加强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为主,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开发创新的实践教学环节,打破课程间的壁垒,实现课程间的交叉、渗透,建立系列课程上的具有一定弹性和实验、实训一体性的独立的实践教学框架,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训练有机结合的就业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1)对部分同类课程(链路课程)的实验、实训内容进行改革。根据课程类别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设计链路课程,设计出跨同类课程(链路课程)的统一实验课程。通过跨同类课程的统一实验课程,使实验、实训课内容由浅入深,各有侧重。这样既减少了实验、实训的重复性,又增强了课程的逻辑性,还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明确任务和指标基础上,自2007年3月起,我们结合具体情况开始对软件开发方向中的VB、VC、DELPHI三门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整体改革。设计出了软件开发类课程的统一的实验、实训课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08年3月,在总结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网络方向中的网页设计、网站后台开发两门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又进行了整体改革,设计出了围绕网站开发课程的统一实验、实训课。同时按照“小台阶,多步骤”的原则,在实验、实训过程中逐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丰富学生的网站开发技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2)实验实训课不再强调必须完成的课时。在学校允许课时范围内,综合性实训项目设计应体现课时使用高效性,所余课时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也可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这样,既避免了“填鸭”式教学,又增加了课堂容量。
(3)通过创建模拟的企业环境,充分利用案例驱动教学法,让学生真正知道本课程的用处在哪里,并做出课程实践的作品。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实践,初步理解做一个项目的全过程。通过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之获得成就感,提前进入就业状态。为了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创建模拟的企业环境,在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上,我们还建立了“西林钢铁集团学生实训基地”,到目前为止已经陆续实训学生一百多人次,收到了良好效果。
4.建设网络互动教室,变革授课方式,使理论和实践进一步融合。计算机职业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的一种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必须同时进行,相互印证,相互处进。 可以采用网络互动教室(Net School)授课,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一边讲授学生一边实践,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5.实施 “嵌入式双证”教学方式,认证类科目实行教考分离。所谓“嵌入式双证”教学方式,就是指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嵌入到高职教学过程中,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也完成了相应的职业资格教育。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学习不但要能取得反映大学专科学历的毕业证书,同时还能取得反映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为了实施 “嵌入式双证”教学方式,经主管部门批准,先后在我院正式建立了“信息产业部全国信息化技术水平考试(IT考试)伊春市考点” 、“信息产业部第三职业技能鉴定站伊春市报名站”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考试) 伊春市考点和培训机构” ,并且成功地进行了多次报名考试,效果较好。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报请学院批准,试行对于教学计划中被上述认证考试或技能鉴定含盖的科目,学校不再组织单科结业考试,而是以参加相应考试或鉴定的成绩作为相应科目的结业成绩,实现了“嵌入式双证”教学模式,同时也实现了部分科目教考分离的教学形式。“嵌入式双证”教学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改革的实践效果
通过教改,激发了同学们热爱专业、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具体效果体现在教改后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能力明显提高,一次就业率达到85%以上,就业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高林.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双证课程”解决方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尚久悦.黑龙江省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
[3]吴启迪同志在“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Z].2004,(2).
[4]周济.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奋斗[N].中国教育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