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

作者:石红梅




  [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深刻地变化。产业结构在变化,人才结构在变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变化。教育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应满足这些变化的要求,使受教育者提高适应变化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是当前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课程整合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将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思想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改革开放的重要问题提出来,并且阐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赋予了我国信息化全新的历史使命。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在当今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点的信息技术时代,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充分有效整合,对新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教学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校长、老师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这些改革实验,往往都只停留在内容、手段、方法的层面,没有或者很少涉及到教学结构的改革。现行的大部分课堂教学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这样单向的、不完整的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这并不是说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不重要,而是应该在教学结构改变的前提下来进行内容、手段与方法的整体改革。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实际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多年来,我们培养出的大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比较缺乏创新型人才。而“创新”,正是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我们的教育应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大批地、有效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呢?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中有关e-Learning(数字化学习)概念的权威论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它包括下面三个要素:①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数字化学习的条件;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数字化学习的方法(通过有效的整合,可以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③深化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数字化学习的目标。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和,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三)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
  所谓课程,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设计的学习者的学习计划或学习方案。有效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指的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很多人会将CAI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起来,这是一个误区。我们不能光从形式上看问题,不是说在一节课里用了电脑、CAI或者网络等就是整合了,而是要密切注意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能否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
  
  (四)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考虑总体课程目标、总体课程的内容、总体课程的组织、科目内容、单元学习方案中具体学习活动等,应该与课程的各个要素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的整合方式不完全一样,不能按照相同的模式进行,但整合过程中必须遵循若干共同的原则。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整合的过程是革命的过程,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建构主义理论是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较新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它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要求教师密切关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融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发生某种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改变了,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实现有效的深层次的整合。
  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在运用这种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看作是辅助教师教课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
  4.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没有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应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5.要注意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两种以上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稳定结合。能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教学模式很多,而且因学科而异。我们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
  德国伟大思想家海涅曾说:“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实践、总结和完善。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个学习工具,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祝智庭.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学校出版社,2004.
  [2]张筱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