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提高课程改革实效
作者:黄球华
[关键词]教学环节 有效性 合理性
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起来。广大职教工作者在认真总结我国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广泛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正在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各种职教课程改革模式。目前高职电气专业若干课程采用的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等,大都取得了较明显的实效。当各种改革理念最终被人广泛接受和认可后,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的探索、寻找符合自身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改方能有实际的意义,各种理念的最终执行才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学环节是教师直接实施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中心环节,无疑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
(一)对于教学环节实质的认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是四个固定的环节:讲授新课程、复习旧知识、巩固小结、布置作业。这样的教学过程通常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老师转,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没有自主权,缺乏创新意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能力也禁锢着教师的教学思维,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已为广大的教师和学生所不满。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环节的价值,对于原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加以改造和利用,还要探索出符合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的新的教学模式。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以“人的发展”为前提、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具有时代创新精神和发展能力”为目标的基本指导思想下,进行教学活动。
(二)对于教学环节设置合理性和实效性的认识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我们可以从改革教学环节着手,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主动地学习、发展。行成于思,我们必须首先从备课的环节上下足工夫,精心、科学地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行为可能将学生带入一个属于教师个人的经验范畴,强加于学生的各种知识并不能给学生的主动学习带来任何的益处。教师需要认真的选择内容,把最能满足学生需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提高效率,达到合理的教学效果。课改要求从核心上“把注重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把“注重学习结果转移到注重学习的过程中来”,那么我们设置教学环节的的重要标准,即是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切实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环节设计实践中的启示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参与,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努力通过以下四方面实践来改进教学,使教学更加合理的科学。
1.设置情境,引发学习动机。中专学生普遍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及主动探索、反思的学习意识。要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环节的设计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兴趣是引发自主学习的原动力,而使学生感兴趣和好奇的往往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因此,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必须设置好情境。例如,在讲解电子技术中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抢答器的设计的时,既能将真实的实物提供给学生,又能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把真实的过程模拟出来,让学生产生兴趣。比之以前简单的知识呈现,既能体现出自身学科特点,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强调课堂的情感性和情景性,融科学知识学习于理性思考学习之中,并力求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创设丰富的、多方面的媒体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个性,并在个性中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2.提供信息,激活创造思维。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发现新知识的过程,是一种主体的创造过程。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应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不断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去完成新知识的建构。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的主导作用不是讲知识,而是不断向学生提供各种有利于学习的信息。让学生在有效信息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一步步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库,使他们在实际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中,有效地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转换。
当前的学习是基于资源的学习,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媒体资源,在有效学习的途径上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人力资源方面来讲,教师充当着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情感和文化交流的益友和老师;学生与学生也可以成为相互协作的资源。从媒体资源来讲,教师要设计、管理和利用各种媒体以促进有效学习。要进行课程改革,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网络、专业书籍、不同版本的教材、报刊、操作手册、设备使用说明等等,都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冲破单一教材的狭隘视野,获得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的教学内容。比如电子电路课程设计。设计方案确定后,组织学生在网络上选择元器件。学生经过搜索比较,不仅熟悉了过去所学知识,找到一些常规的经济实用的产品,而且还知道了不少可以替代利用的新型器件。学生一改以往被动的态度,思维更活跃,设计中考虑问题也更全面了。
3.变化教学,调动积极性。变则通,通则达。教学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学手段的变化,还要注意教学内容呈现的变化,更要注意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手段多样化。多年来,学生在一些不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下、在一些不为课改所接受的学习方式下开展学习,养成的种种学习习惯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如何协调好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学生已有学习习惯的关系,让学生以新的思维方式接受乃至创造学习,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任务。教无定法。为了弥补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根据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的需要,变化、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
4.巧妙安排活动,培养多方面能力。以往教学环节中的巩固练习、布置作业,是学生对新知识再认识的一种实践活动,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把这些环节改变成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新的知识的巩固,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主动发展自己能力。例如在技能培训过程中,不是纯粹的动作技能训练,重要的是向创造性技能、智慧性技能转换和交际、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这样就可为日后转岗培训、技能更新培训奠定基础。
出于经济效益层面的考察,小班化授课的推广受到限制。但只要安排合理,大班授课同样会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说做电子项目分小组训练,测试、分析、结论阐述、问题交流,小组明确分工,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学生的分工任务。在上课时常发现,学生单一机械的模仿训练很好,但涉及问题讨论结果的汇报时,出现的问题相对较多。通过针对性的点拨训练,学生用专业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明显提高了。这样不仅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专业知识,也大大地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综合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参加其他实践活动也多了主动性,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也增添一份能力。
课程改革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改造中才能真正焕发生命力。教师的教学也并不是像流水线上的工人那样机械、重复地完成设定好的操作,而是一个发挥创造性的过程。现在,教师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得到提升,但对改革的参与仍停留在宏观层面。只有提升教学业务能力以及专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环节,才能使课程改革不断完善,并更富有成效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施良方,崔允漷.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3.
[3]甄德山,王学兰.教学成效的相关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