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循循善诱 适时点拨
作者:汪玉琴
[关键词]启发 诱导 点拨
近几年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进程加快了,课堂教学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而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目标,一“灌”到底的教学模式,与培养面向21 世纪的适应性人才极不适应。当前,经济的腾飞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探索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启发和诱导。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启发和引导呢?
(一)在教学之前,要确定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起导向和监控作用,它要求教师心中有数,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而且要通过每节课的目标使每个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教师的教学应达到什么标准。 叶圣陶先生在《国文百八课》这套教材的序言中指出:“从来教学国文,往往只把选文讲授,不问每小时、每周的教学目标何在。”他认为“有了目标,有了方向,才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去引导学生。如钱梦龙先生在教授《故乡》一文时,学生提出了诸如“鲁迅有几房姨太太?”“到底闰土是哥还是鲁迅是哥?”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老师不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发展和学生一块儿去探讨,而是及时地启发、诱导学生,去了解当时中国农村的现状,及农民精神和肉体上所受的双重压力。相反,如果老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没有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而是由学生自主学习,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话,那么学生掌握的知识可能是些细枝末节,是一些皮毛,而重要的地方,关键性的东西则忽略了,也就是韩愈所说的“小学而大遗”。
(二)对课前预习要有明确的指导
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如不加以引导,即使花了很多时间,也收效甚微。一位教师在讲《失街亭》一课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后附录中的史料,当学生明确了“诸葛亮初出祁山,节节胜利,威震魏国”时,教师提出了问题;“正当诸葛亮即将大获全胜的时候,却发生了失街亭的严重事件,结果反胜为败。这是为什么?”学生争相回答:“马谡自以为是,自高自大,不听诸葛亮的话,把大营扎在山顶上……”教师紧接着问:“平生谨慎、善于用人的诸葛亮为什么把把守重要关口的大任交给了马谡这样的人呢?”此时,学生回答不出,教师说:“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的学习课文,寻找答案。”这样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适时合理的启发和诱导,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整个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教师的启发和诱导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令学生运其才智,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导者也。”叶老的话告诉我们,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者、导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或引路人。可是怎样点拨呢?笔者认为,首先在于课堂提问的设计。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善于巧设机关的问答,往往有柳暗花明之功,点石成金之效。简单而肤浅的是或非的一问一答,是毫无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无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狐狸和乌鸦》一课时,这样启发学生:“小乌鸦小时,大乌鸦非常爱它们,有一天大乌鸦飞出去,找到了一片肉,就叼了回来,它喂了它的孩子们了没有?没有哇!它把肉喂了树下住着的那只狐狸啦!乌鸦为什么把肉给了狐狸呢?”待到学生基本熟悉了课文情节以后,教师继续问道:“狐狸两次问好,乌鸦都没上当,为什么第三次就中了计呢?”教者这样启发,学生的定向探究反射始终活跃,易于清晰揭露注意对象的意义和作用。 其二,当学生提出游离于课文以外的问题时,教师要巧妙地引导,适当地调节,使学生的思路始终围绕课文不偏向。一位老师在教《草船借箭》这一节课时,教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借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请读二、三段,重点读第三段,然后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学生:(读后)诸葛亮让鲁肃准备了什么?为什么不让周瑜知道?诸葛亮为什么断定曹操在这样的天气里只会放箭,不会轻易出兵?
学生:诸葛亮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去借箭?
学生:诸葛亮为什么两次下令调转船头?
学生:课文为什么以《草船借箭》为题?
老师:你们提出了不少问题,说明你们在阅读课文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些问题正是课文不好理解的地方。
教师就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个给予解答,不但给学生创造了发现问题的机会,学生质疑也质在了关键处,问在了点子上,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的状态中,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那些“节骨眼”上,教师的启发才能真正起到创造的催化剂作用,达到为创造“淬火加钢”的效果。
一位学者说过这样的话:“教学之道无他,求其善导者而已矣。”善导者,相机诱导,适时点拨。若不善诱导,则教的知识就是死知识,善于诱导,学生就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实践证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导演”又是“演员”。学离不开教,教离不开“启”和“导”,教师只有精心地启发、诱导,才能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