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以情优教

作者:李 雁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以人为本,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发展,并指出学生只有对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取得良好成绩。因此,要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情优教。青少年宫作为校外教育的主阵地,理应积极投入新课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本文着重阐述笔者在青少年宫英语培训活动中对学员以情优教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情感因素 交流输情 活动促情 评价激情
  
  (一)情感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于外语教学而言,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情感交流过程。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较大影响,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情感一般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属于积极情感,也就是有利于学习的情感。而焦虑、抑制、过于内向、害羞、胆怯、怀疑、厌恶等属于消极情感。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激发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二)运用情感因素来促进和优化青少年宫英语教学的具体措施
  
  情感既是英语教学的手段,也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知过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渗透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以下笔者结合青少年宫校外教育特点和自己的培训实践,就以情优教谈几点感受:
  1.交流输情。教师要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时时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态、思想动态、心理动态,并给予必要的指点。谈话其实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谈话所需的环境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场所,往往能起到课堂教学中无法产生的效果,能够让师生间的距离更近,消除学员的畏惧感、紧张感和戒备感等消极的情感因素。
  (1)培训前的交流。青少年宫是校外教育,一般情况下,青少年朋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愿参加,自由选择活动。所以,作为青少年宫专职英语教师,每次培训报名期间,我都尽量来到报名处,为家长和学员提供相关咨询。同时和前来报读英语班的家长、学员攀谈,借以了解学生的基础、个性和需求。而且抓住学生最突出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告诉他我很欣赏这个优点,我会记住他的名字。师生间的友谊往往从这一刻开始建立起来了,为日后的教学和管理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比如有一名叫婷婷的小女孩,很内向,说话几乎听不到声音。她妈妈得知我就是要教婷婷英语的老师,让她问声好,可她害羞地看着我,涨红了脸就是不吱声。我忙说,婷婷虽然不出声,但老师从婷婷的眼睛里知道,已经在心里问过好了,婷婷的眼睛会说话呢。后来,我在上课的时候留意她的眼神,的确接收到很多信息,及时给以反馈,并尊重她的沉默。慢慢地,她在课堂上发言反而越来越多了,和同桌成了好拍档,也会主动和我打招呼了。
  (2)培训中的交流。因为来青少年宫的学员基本上是一周上一次课,所以,我很珍惜课间休息的几分钟。利用这短短的几分钟,和学员交流一下,加深彼此间的了解。甚至当我有时候回办公室处理些事情时,有学员会说,老师真“坏”,一下课就逃到办公室去了。其实,大部分时候我都只是在听,听他们七嘴八舌地讲着各自学校里发生的趣事,看过的书或电视,旅游过的地方等,对他们的评价和结论我也常不予置评,只偶尔问问为什么,他们很乐意告诉我原因,虽然有时候“原因”很难称其为原因。我发现,下课喜欢围在我身边的学员,上课时表现也很积极。有个英文名叫Lucy的女孩,就喜欢围着我。我至今还记得她和我的一次谈话。那时她三年级,刚到我班上没多久,她对我说,“老师,我很讨厌你勒,我是说以前。”我说,“以前你都不认识我,怎么就讨厌我了呢?”她说,“因为我以前很讨厌英语,妈妈给我报了你的英语班,我就很讨厌你了。”我又问,“那现在呢?”她说,“现在我很喜欢你了,也喜欢你上的英语课。”典型的“亲其师而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不能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师生之间坦诚、无拘无束的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培训后的交流。每次上完课,来青少年宫培训的学员大多由家长直接到教室门口接。这时,家长、老师和学员面对面,就家里的学习情况和培训时的表现作个简单的交流,往往能很好地了解学员的学习动态和思想动态。比如有个叫瑞瑞的小男孩,有一次他妈妈反映他回到家完成作业后根本不去看书,能不能请老师多布置点作业。我听完后,对这位妈妈说,瑞瑞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很不错的,说明他听课效率高,理解力强,记忆力也很好;加大作业的量有时未必能和收获成正比。然后问瑞瑞,是否觉得已在课堂上发挥了自己的最佳水平。他摇摇头。我又问,那你想不想让自己表现得更佳,他说想。我说,你现在有很好的基础,你觉得在哪些地方努力一下能比现在更进步。他说,上课的时候大家都一样,我应该在家里也多看看书,多听听磁带。在下一次来上课时,果然他的听写有进步,我大大表扬了他。连续几次之后,我又当着他的面和他妈妈交流,他妈妈也说孩子在家积极多了。
  2.活动促情。校外教育的活动内容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限制。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具有开放性,能大大拓宽少年儿童的成长空间。在青少年宫,学员们既可以与同龄人交朋友,也可以与不同年龄的人交朋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员之间有更多的互动时间和互动机会,他们往往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寻求志同道合者。
  在我任教的剑桥少儿英语班里,由于根据原先基础招生,学员年龄往往参差不齐。有个英文名叫Dennis的小男孩才一年级,是我们班里年龄最小的学员,但是他除了书写,听、说、读方面样样不落人后,反而使同班的哥哥姐姐非常佩服,进而有了“不要让小弟弟看扁了”的好胜心。表演的时候,大家都乐于和他搭档。同桌的学员除了会帮助Dennis纠正字母书写,还会在生活中关心他,比如开瓶盖呀,削铅笔呀,搬椅子等等。Dennis自己也非常开心,毫不胆怯。
  青少年宫教育活动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视少年儿童作为学习者的地位,重视发挥他们在各项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我们的学员可以自己定主题,找资料,设计方案,独立地进行探索、研究、实验和制作。活动过程遇到的问题要自己去分析、判断,活动的结果要自己进行检查和总结,因此更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非智力品质。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七种基本的需要,而人类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火花的最好办法就是,让每个学生体验自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快乐,获得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每年的儿童节、圣诞节或元旦,我们都会开展英语游园活动,而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我们的学员自己。不同班级的学员以小组为单位,承包教室或走廊的一部分进行装饰,编排节目。对于这样的活动,学员的积极性都相当高,个个都使出浑身解数,拿出最好的状态来展示自己。有的还会邀请家长参加,成为“亲子游”。
  3.评价激情。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评价活动和过程作为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促进被评价者萌生成就感,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以提高和激发被评价者学习与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成功可以激励人再攀高峰,失败也同样具有激励的功能,只要我们使用恰当、积极、有效的激励作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