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发展生态产业 营造和谐社会

作者:吴卫明




  [摘 要]生态产业有别于传统产业,是一种产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本文通过对传统产业的反思,分析生态产业的内涵特点和基本类型,阐明只有发展生态产业,才能加速生态文明建设,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关键词]传统产业 生态产业 生态文明 和谐社会
  
  (一)对传统产业的反思
  
  1.传统产业的弊端。200年前发生的工业革命使工业代替农业成为社会中心产业,人类文明相继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是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用地球上的日化能源代替人力、兽力能源。由于科学的运用和技术的发明,人类改变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成为万物的主宰,“人类中心主义”思潮泛滥。传统产业以经济效益为企业生产追求的唯一目标,其特征为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这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粗放型线性发展模式追求物理的实效而忽视生态的过程,使全球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等危机,严重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环保产业的局限。自上世纪5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兴起由末端治理到清洁生产的环保产业。然而,传统产业的末端治理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结果只是污染物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的转移,并没有真正地消除污染,而且也无法解决复杂的、系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例如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治理费用过高等一系列问题。 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清洁生产,通过对生产过程和产品持续运用及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以达到降低人类和环境风险的目的。但它只关注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未考虑到不同生产过程之间的连接。因此只能解决局部问题,而对日益紧迫的全球性、区域性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寻找一种新型产业发展模式,维持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就成为必然,生态产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
  
  (二)生态产业的内涵特点
  
  1.生态产业内涵。生态产业是依据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网构成方式,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多级转化来协调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的新型集成产业。其本质是要求自然资源在人口、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约束条件下稳定、协调、有序,并能永续利用。
  2.生态产业特点。运作的基本单元不是企业,而是生态产业系统或生态产业园区。生态产业系统或生态产业园区是指包含若干工业企业,也包含农业、居民区等的一个区域系统。它通过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量的正确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间共生网络。在生态工业园区内的各企业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做到减少废物源,从而在各企业之间实现废物、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达到尽可能完善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以及能量的高效利用,使得区域对外界的废物排放趋于零,达到对环境友好。
  运作的方式不是简单地从原料到产品,而是将行业内的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纵向结合,将不同行业的生产工艺横向连合,并将生产基地与周边环境包括生产物质的第一性、生产社区发展、区域环境保护集成一个整体。
  运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传统意义上的有形产品,更是获取社会服务功能。即包括多形产品(物质产品、信息产品和人才产品)、服务(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前服务)及文化(企业文化、消费文化和认知文化)。运作的效果不是产生生态耗竭(资源枯竭)和生态滞留(废物成堆),而是实现资源的永久循环利用。
  
  (三)生态产业的基本类型
  
  根据物源-产品-再生物源类别不同,可将生态产业分为五大类群产业。
  第一类:产业是以光合资源和矿产资源生产为目的的自然资源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生态林业、资源开采等。
  第二类:产业是以制造物质和能量产品为目的的有形加工业。包括生态工业、绿色化工、生态工程以及能源替代等。
  第三类:产业是以提供社会服务为目的的人类生态服务业。包括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建设等。
  第四类:产业是以研究、开发、教育与管理为目的的智力服务业,包括生态管理、生态设计、风险评估、生态评价、景观规划、生态产业教育、生态文化建设。
  第五类:产业是以物资还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目的的自然生态服务业。包括污染治理、生态恢复、物资回收与再生、生态厕所、微生物生态技术、生物控制等。
  
  (四)生态产业与和谐社会
  
  1.生态产业带来生态文明。人类社会由生活与生产构成,社会生产是不断发展的,生产的变化必然导致其生产方式发生变化,而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进而影响社会形态,推动人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生态产业是产业发展的新型模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有机统一。生态产业发展必将使人类迈入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文明,即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为特征的文明。其主要标志,体现在三大“转变”:①天人关系(自然观)由“合一”(朦胧)—“对立”(天制人)——“掠夺”(人制天)——“和谐”(天人协调)的转变;②经济观念与行为从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一生态”的双赢转变;③生产技术由有害环境技术向无害环境技术转变。
  2.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基础。和谐社会是远古以来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是指社会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全体人民处于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状态。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
  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支撑、基础和前提。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不但直接关系到物质文明建设,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人类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生存危机;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人类文明与人类环境的辩证关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与和谐相辅相成,和谐一旦构成,生态亦在其中。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因此,可以说没有和谐稳定的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综上所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发展生态产业可以推进生态文明,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钱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如松,王建新.产业生态学和生态产业转型[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5).
  [3]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2006,(10).
  [4]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