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关于语文教育的一点反思

作者:王国武




  为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国人对外语“趋之若鹜”。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成为人人“必学科”,考试“必考科”。我们对学“国语”的热情完全被学“外语”的热情所吞噬了,自己的母语学科近乎沦为中学阶段一个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的一门课了,这在世界都可谓是一个“罕见”的现象。
  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呢?高校教师反映:学生语文水平不行。语文入学分数高,读、写、听、说能力低,而写作能力尤低。中学教师也反映:语文能力强的常得不到高分,得高分的又常是极其一般的。社会上反映:别说中学生了,有些大学生连请假条都不会写,写的东西也不太像样。总之,无论中学生还是大学生,语文水平不如人意几乎是众口一词,已经到了不得不正重视、不得不认真对待的时刻。
  那么,语文教学的现状究竟如何呢?
  “不闻书声郎郎,但见题如海洋”恐怕是极形象的概括。好端端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成若干习题,抠这个字眼,抠那个层次,文章的灵魂不见了。有些佳作名篇,学生学过后对文章的脉络、作者的写作意图、文中思想的闪光点竟然不甚了了,脑子里如马蹄杂沓,堆砌了许多字、词、句的零部件,这个知识点,那个知识点,用以“备考”。见段不见文,见层不见段,不管什么文体的文章,都能排出一套套题目以飨师生。你推波,我助澜,一时间遍及城市农村。
  语文课程孤立、封闭。长期以来,师生之间的桥梁只是教材,教师通过备课,照本宣科,把书本的知识教给学生,只要学生能考出优秀的成绩,就算是成功的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式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脱离现实社会;信息来源只局限于书本,脱离广阔的现实生活;情感体验只是接受文章作者的感受,脱离学生的自身的生活体验。学生对课本的知识只是死记硬背。课文讲完了,学生背上了,则师生的任务双双告终。至于语文课外活动,仿佛不再重要,无需重视,说得更直接点,那就是考试也不会考到。
  语文课程凝固、僵化:教学过程没有活力,教学方法呆板,毫无创造性,教学的形式单一,教育观念陈旧,满堂的“三段式”(复习旧课、传授新知、总结课堂)“问答式”“填鸭式”等。学生的学习被动,缺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教学过程只是在老师烦琐的课文分析,机械地训练,从而得出标准划一的答案等,即使是后来的“小组学习”,也大都流于形式,毫无实效可言。究其原因则在于教师对教学价值观、学生发展观、教学评价观认识模糊,这些弊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针对以上弊端,我们必须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这也是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渠道。我以为,主要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变革:
  
  (一)实行课程内容的根本变革,实现课程内容向现实生活的有效延伸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课程内容变革的总趋势是关注学生生活与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新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语文教育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语文课堂,也不只局限于学校,而必须重视科目的整合,重视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的延伸,让学生从社会生活里的接触和实践中,学到更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
  我们要根据学校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如进行乡土教材的开发。引导学生从了解自己的家乡出发,了解家乡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人(百里奚、张仲景、张衡)、名胜古迹(卧龙岗、内乡县衙、龙潭沟)、特产(南阳黄牛、桐柏碱矿等)了解家乡人民过去的生活,对比现在,体验家乡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让学生在亲切的体验中,树立起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在家庭生活中,多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中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劳动后的喜悦,学生的这些情感体验都是教材中所无法得到的。
  
  (二)语文教育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语文教学来说至关重要。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识存在着误区,和应试教育功利化的影响,语文教学中的唯知识化的倾向严重。因而把语文课上成是语言文字课,忽视了语文教材中大量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人文思想和人文内涵。其实教材所选的作品中可以涉及到多方面的精神,有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对自我追求,对人性的认识,有对真、善、美执著的追求……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从精神培育的特点出发,注重培植、濡化、潜移默化,通过心灵的体味,精神上的熏陶,促成人格、信仰等的形成。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教育过程中人的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个性独立非常重要,它实际上是形成独立的精神和人格的重要方面。教师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爱护学生独立的个性和思想,使之独立发展,健康成长。
  
  (三)实行课堂教学、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要坚决摒弃那种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今天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改变培养模式,则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学生的长远发展观,学习并运用最新的教法,摒弃不利学生发展的传统教法。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则必须严格执行《课标》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使之不流于形式。从教学的范围看,它不能再停留于语文课堂,而必须扩展到整个自然、社会之中。诸如学生主体性的社会调查、访问,电视,网络以及学生的亲身参与等,都是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的好形式。
  语文教育肩负着培育一代新人的重任,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